“千年一遇”的“3·11”特大地震突袭日本,给日本带来了空前的灾难。据日本《朝日新闻》3月18日报道,日本警察厅18日宣布,截至日本时间18日上午9点,12个都道县因地震海啸死亡的人数已经增至6405人,失踪人数为10259人。人们除通过媒体画面熟悉了地震的惨烈之外,日本社会表现出来惊人的镇定、有序、从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媒体认为,日本民众的处“震”不惊,秩序井然,甚至比地震本身更令人震撼。
地震中,一名网友在微博上如此描述他眼前的情景, “东京街头尽是步行回家的人群,仿佛数百万人都一起走上了街头,但都自动列队默默前行,秩序井然,毫无喧哗,我在开车,路上塞车,但也毫无喇叭声,眼前的一切,仿佛是部场面巨大的无声电影。” 正在东京学习的潇湘晨报曹凌曦记录下了亲身经历:地震强度变大后,老师命令我们立刻躲在桌子底下,她一直站立在我们正中间。当地震有所减轻,老师要求我们什么也不要拿,赶紧离开教学楼,她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并关掉了电源。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最能彰显一个民族的个性。事实上,日本民族处“震”不惊的个性,来源于日本国家民事防护教育的普及,来源于日本国家民事防护法律体系的健全。众所周知,日本因地理位置、地质构造以及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经常遭受地震、火山、台风、暴雨、大雪等自然灾害的袭击。为了增加民众的忧患意识,加强民防教育,普及民防知识,日本政府早在1982年5月11日就决定将9月1日定为全国“防灾日”,8月3日所在的周定为全国“防灾周”。日本政府每年9月1日都要举行全国性的“综合防灾训练”,通过反复训练,让每位内阁成员、各级政府以及各有关公益团体的职员增强防灾意识,熟悉防灾业务,提高对灾害的应变能力。除此之外,日本内阁会议还先后设定了“防水月”、“防山崩周”、“危险品安全周”、“急救医疗周”、“防雪灾周”以及“防灾志愿活动日”等。在这期间,全国各地通过举办防灾训练以及讲演会、展览会、防灾物品展销会和组织参观和模拟体验等活动,交流经验,让忧患意识和防灾意识一同深入人心。
不仅如此,为了将自然灾害和生产事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日本形成了一整套健全的防灾救灾法律体系,建立了高效率的防灾救灾机构,而且十分重视开展群众性的、增强国民防灾救灾意识的活动。日本政府还早就认识到,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城市公园的第一大功能与其说是游玩场所,莫如说是防灾救灾的根据地。为此,日本政府于1956年制定了《城市公园法》,把建设城市公园置于“防灾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要把城市建设成为具有“避难地功能”的场所。1993年,日本修改了《城市公园法实施令》,把公园提到“紧急救灾对策所需要的设施”的高度,第一次把发生灾害时作为避难场所和避难通道的城市公园称为“防灾公园” ,把城市公园建设成保护城市居民生命财产的避难地。而民众在这样的城市公园内,就像在自家客厅一样。在“3·11”特大地震时,数百人在这样一个城市公园避震,整个过程,无一人抽烟,服务员在跑,拿来一切毯子,热水,饼干,所有男人帮助女人,跑回大楼为女人拿东西。接来电线放收音机,3个小时后,人散,地上没有一片垃圾,一点也没有。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相比之下,我们国家民众防灾减灾的意识和知识实在是少得可怜。比如,不久前,坊间不经意间的一句传言,竟然引起响水县上演了致多人死亡的“万人大逃亡”事件。日本国民在地震中的表现,无疑在这方面给我们一个提醒,抵御地震、台风、暴雨等这样巨大的自然灾害,硬件建设固然不可或缺,用大量的物质与先进的技术可以筑牢抵御灾害的防线。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更重要的则是通过国家民事防护知识教育和普及,以及国家民事防护法律体系的建立健全,将民众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技能和心理素质提到应有的高度。作者:王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