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防博览>专题研究

初级中学防空防灾教学效果考评初探

发布时间:2014/08/07 14:38:33 信息来源:威海市人民防空办公室 访问次数:

  摘  要:开展防空防灾教学活动是初级中学开展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任课教师的工作之一。教学效果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的程度和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的情况,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评价。它包括教学目标设定和教学的有效到达率两个方面。开展防空防灾教学效果考评是教学质量和教学目的的根本保证,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改善与提高以及学生的全面成长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它是防空防灾教学效果的考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所在。

      关键词:防空防灾  教学效果  考评初探

      前    言        教学效果考评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一系列方法和制度的统称。对教学活动开展效果考评既反映学生在防空防灾学习过程中,对相关理论知识素养和自救互救技能的掌握程度,也反映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水平。从逻辑上讲,开展教学效果考评是评价和检验教师的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学以致用及致用程度如何的间接手段之一,二者相辅相成。

  

     我们希望通过确立正确的考评的目标指向,探究科学的考评方法,建构完善的考评模式,构建防空防灾的教学效果考评机制,力求达到防空防灾教学的最佳效果。本文立足于防空防灾教学效果考评的实际,对防空防灾教学效果考评作一粗浅的探索。

     一、教学效果考评的缘起      国家对开展防空防灾宣传教育一直非常重视,国家人防办在《关于加强人民防空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有关“健全完善人防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中要求“建立人防宣传教育工作考评机制”,各级人防部门要把宣传教育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评体系,制定绩效评估标准和考核办法,明确责任。并强调突出人防特色,要针对人防建设的长期性、社会性、军事性和群众性的特点,紧贴战时广大人民群众防空安全的干部利益需求,围绕平时为经济社会发展和防空防灾提供保障作用的优势,创新性地组织开展工作,形成具有人防特色的宣传教育模式。并从宣传教育的形式和长效机制方面提出了从内容上达到“三个贴近”和从机制上开展考评的要求。这也是促使我们在开展教育的同时,必须探究和观照教学的效果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法律意义。

 

    本源的要求。开展防空防灾教育是一项有具体要求、有明确目的的教育活动。一方面,对一项具体的防空防灾教学活动进行指向明确的考核及评价,对教学活动所达到的效果和水平以及各项指标进行评价和考核,是对开展防空防灾教学这项具体的教学行为本身的一种必然观照。

     另一方面,开展防空防灾知识教学活动,并定期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既是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对防空防灾教学活动在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和水平诸方面的一项检验。

     就拿杭州市开展人防教学近20年的情况来看,应该说防空防灾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和社会效益。但是,假如我们追问:这些年来的教学的效果到底如何,是否还存在问题,下一步的防空防灾教学应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去做,怎么样去做等等,这都对防空防灾教学这样一种知识性和操作性紧密关联,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并重,不仅强调应知,更注重应会的教学活动,提出了以结果为明确导向的教学行为进行目的的考评要求。

      现实的追问。只要你稍作留心就会发现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不懂最起码的施救常识和普通的救护技能,施救不当,而导致宝贵的生命消失的惨痛教训,不得不让人扼腕叹息而叹惜。2007年7月11日,湖州市德清县豪鹰生物酵母厂的1名职工在酵母车间发酵罐内清理垃圾袋时发生硫化氢气体中毒,另2名职工缺乏基本的应急常识和科学施救的能力,在根本没有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贸然进入发酵罐内救援相继中毒,造成事故扩大,导致3人死亡。2007年8月1日,廊坊市大城县前张村造纸厂1名工人不慎掉入纸浆池中,另7人盲目施救中陆续掉入池中,造成7人中毒死亡。2007年8月11日,哈尔滨市道里区上江街1号,一名工人下到6米深的化粪池中水泥预制管件接口处进行抺灰作业,因化粪池中缺氧窒息晕倒,另有3人先后盲目下井施救,并相继晕倒,后经消防员协助救出4人,其中3人抢救无效死亡,1人受伤。这样的例子和惨痛的教训在触目惊心时,也让人反思。

      现实社会生活中,我们一次次地遭遇到了各种灾害或突发事件对无辜群众的无情伤害,这不仅仅深深地刺痛与我们亲如姐妹、情同手足的同胞们的身心,无疑也深深地刺痛了从事防空防灾宣传教育工作的从业者。

     人们不禁要问:是我们平时开展的防空防灾教育与现实的严重脱节,还是教学工作的实际上的不到位甚至是缺位?这个问题一直在拷问着我们这些关注或者说是直接、间接地从事防空防灾教育的人们。

      与此同时,像因临危不乱挽救父母性命而被评为2006年“中国骄傲”的小女孩袁媛和因发现海水异常,提前察觉即将发生大海啸的危险征兆而发出警告,从而挽救100多位游客生命的英国小女孩提莉的真实故事,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防灾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在孩子们心中牢牢扎根、茁壮成长的喜人情景。

     2005年年11月16日晚9时,袁媛写完作业出来找妈妈,连喊几声都没听见应答。她来到浴室门口,听见里面传出“哗哗”的流水声,同时闻到一股煤气味。她赶快用力推开门,只见父母已双双昏倒在浴室地上。面对此景,袁媛没有慌乱。她想起老师教的紧急救护知识,迅速关上液化气罐阀门,打开门窗。因现场有残存煤气,打电话可能引起爆炸或火灾,于是拿起爸爸的手机跑到外面拨打110、120电话。之后,她又打电话向几位亲戚求救。

     在泰国普吉岛渡假的英国女童提莉?史密斯,因为发现海面涌现大量泡沫,潮水突然后退,觉得情况不妙,是即将发生大海啸的危险征兆,立刻向母亲报告。提莉的母亲及饭店的工作人员迅速通知海滩上的游客,使得麦拷海滩的100多名游客,在灾难来临前的数分钟及时撤离,成为普吉岛上少数无人丧生的海滩之一。

     现实告诉我们:开展防空防灾教学效果考评,是教学行为的必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有利于更好地掌握防空防灾教学工作的信息,总结和肯定教学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发现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不断地加以改进和提高,使防空防灾教学活动的效果更显著,更扎实,更具普适性和实用性,从而更具有社会实际意义的一项工作。

          二、教学效果考评的内容        1996年颁布的《人民防空法》明确了开展人民防空教育义务和要求。国务院和中央军委2008年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人民防空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有关“加强人民防空法制建设和宣传教育”中要求广泛开展人民防空宣传教育,强调要把人民防空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国防教育,把人民防空法制教育纳入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社区和企业单位人民防空宣传教育活动,增强群众的国防观念和人民防空意识。

  

          该《意见》明确了强化人防意识,传播人防知识的任务,要求宣传人民防空巩固国防、遏制战争、应对空袭和保护国家、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中的战略地位作用和人民防空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参与社会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中的重要作用;传播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防空袭、核生化武器、次生灾害以及常见自然灾害的防护知识与防护技能,普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防建设和管理知识。

          国家对在公民中开展防空防灾知识教育,以及宣传教育的内容及其所要达到的社会效果等作了明确的界定,也为我们开展教学效果的考评提供了依据。

          从现阶段我们所开展的防空防灾教育看,效果考评多在理论知识的掌握层面上进行,换言之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效果测试,而防空防灾教育的最终追求目标则应该是考量其实践操作层面为指向的应用检验和意识养成范畴的社会意识、法律意识的综合评价。从这一角度看,考评的内容应当有以下几方面组成,即感知意识、防护能力、救护技能及社会意识和法律意识考评等。

          (一)感知意识        顾名思义,感知意识就是指接受防空防灾知识教育的学生,对于某种灾害或者危险的瞬间觉察能力和综合判断能力,是一种从理论知识到防空防灾观念的有机转化或者说融会贯通。从另一个方面说,感知意识是学生接受防空防灾基本理论的反映,是学生对防空防灾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感知意识是接受过较系统教育的学生区别于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训练的公民的区分标识。最起码接受了这方面的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的人,在对危险和灾害的预知能力和敏感程度上会高与后者。这是防空防灾教育要达到的第一个效果,是效果考评的基础和根本。

  

          (二)防护能力        防护能力是学生通过学习掌握防空防灾的一项基本技能,指学生基本的实践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和处置意识等。简单地说,是学生通过防空防灾的教育后,掌握应对灾害和危险事件时采取的预防措施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体现。从社会层面上讲,也就是公民通过学习,掌握的一定范围的灾害应急防护知识和技能。防护能力是防空防灾教育在感知意识基础上的递进和致用,也是防空防灾教育在目的导向上的到达率的体现。有防护能力的人,在灾害或者突发事件来临时,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作出迅速的判断和识别,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和家人。

  

          应该强调的是通过防空防灾教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系统的、科学的、管用的。这与公民本能的防护能力是有区别的。作为防空防灾教学的内容之一,防护能力是通过教学,让学生扎实地习得的一项技能,也是开展防空防灾教育本身要达到的教学效果之一,反言之,没有防护能力的教学行为注定是失败的。防护能力的掌握及应用,体现的是从基础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的递进过程,是知识的外化,是教学行为的真正致用的效果表现。

          (三)救护技能        救护技能是防空防灾教育在感知意识、防护能力两大支撑点基础上的进一步递进和致用,是教学效果在致用层面的又一种体现和展示,也是防空防灾教育在防护能力到达率层面上的巩固和进一步提升的表现。它是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前提下,所掌握的防空防灾的又一项基本技能。当灾害或者突发事件来临时,人们首先采取的措施就是自我防护,这也是本能地展示各自的防护能力的时间。当自我防护失效时,当事人能否在第一时间迅速地采取自我救护的措施,成了抗击灾害或应对突发危险,有效处置灾害及突发事件造成的种种危害和威胁的关键。

  

          自救的前提要求救护者本人具备通过学习或培训习得的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如快速止血、简易洗消、简单处理受污染的饮用水、食品等等。从防空防灾教育的效果考量,救护技能是这项教学行为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因为基于感知意识和防护能力之上的救护技能对于临灾者的生存可能和生命保护显得尤为关键。

          (四)社会意识         防空防灾教育的社会意识,简单地说就是由学校而社会的防灾救灾意识和自救互救的技能的社会化表现形式。它是通过各种渠道的宣传教育而到达的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意识养成。学生走出学校就成了社会的人,其言行、意识、观念和技能也就很自然地社会化了。当救护技能得到实现——自我防护成功后,人们是否积极地采取措施,展开互救(即他救),这成为检验防空防灾教学效果的又一项目内容。而互救的前提要求救护者具备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如心肺复苏、快速止血、包扎固定、伤员运送、简易洗消、受污染的水和食品的处理等等。这种知识和技能的致用有时是互救者亲自实施的,有时也可以是指导他人来施行的。一方面,互救能力的具备和互救行动的展开是社会意识的充分体现,是公民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的良好展示。另一方面社会意识也是社会评价体系对防空防灾教育的集体反映,是教学行为在社会声誉方面的间接体现。有资料显示,地震多发的日本,在地震灾害发生时,公众的相互救助都会在政府的救援组织达到之前有序展开,在充分展现集体的社会意识时,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从防空防灾教育的效果看,社会意识是这项教学结果的扩大和几何级的倍增。它体现的是一种宣传教育的蝴蝶效应。从社会学意义看,它应该是防空防灾教育的最成功的外化。换句话说,它显示了防空防灾教育行为利在学生,功在社会的长期效应。

          (五)法律意识        防空防灾教学效果的法律意识考评是与社会意识考评关联最为紧密的内容,它明确地指向了宣传教育的法律范畴,主要检验的是学生对防空防灾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的了解、掌握程度甚至运用的情况。它包含了对防空防灾法律、法规所界定的权利和义务的理解和行动,也包含了运用相关的法律法规维护防空防灾设施设备,支持并自觉参与防空防灾宣传教育行动等。同时,它还包括公民在灾害或突发事件面前,对政府或非政府组织开展的抢险救灾行动的配合与支持等等。

  

          对防空防灾教学活动作效果考评的内容设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前三项内容较为明显地表现为教学活动与个体的关系,在具体行为体现上更具显性效果;后两者更多地表现为教学活动与社会群体的关系,从表现形式上看,效果显得更隐性。

          三、教学效果考评的方法        国家人防办在《关于加强人民防空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有关“完善创新人防宣传教育的形式方法”中提出:人防教育要按照“三贴近”(即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笔者注)的具体要求,努力提高人防宣传教育的艺术水平和效果。就目前来看,对防空防灾教学的艺术水平和效果进行考评和检验,可以采取分层评估、考试、组织演习、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

  

          (一)分层评估是教学效果考评的途径之一。它主要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①自我评估。任课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和教学情况作评估,客观地评定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课外活动、考试等方面的质量和效果,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不足之处。②学生评估。学生和教师在一起活动的时间多,他们对教师教学、思想、工作态度有更多的了解,评价往往更真诚、坦率。因此,教学效果考评工作,应该听取学生的意见,包括曾经教过的学生的意见。③同行评估。同学校或者不同学校任课教师之间互相评定教学工作。主要通过听课、互查备课笔记和作业批改后的评议分析等来评定教学过程和成果。④领导评估。由教研组长、教导主任、校长等主管教学的领导以及上级教研部门,通过听课、检查教案、检查学生笔记、检查作业和考卷以及座谈等形式,多方面了解教学质量的有关信息,作出评价。○5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评价。学校同行、专家与教学督导组成员,通过课堂教学实录资料,察看教师在仪态、语言表达、教学激情、课堂教学气氛,学生参与程度和师生互动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考试是最为传统也是最为直接效果考评方法。对学生进行课程测试评定,可以直接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效果考评对感知意识、防护技能、救护能力、社会意识、法律意识等内容要求的检验方法之一。

          (三)组织演习是对防空防灾教学行为走向操作层面的实质性考评。它是对防空防灾教育“三贴近”要求的有效检验方式。组织演习可以采取由学校组织、单项或多项内容同时检验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采取参加上级职能部门组织的、街道社区实施的、单项或综合性灾种的应急防护和自我救护为演练内容的形式进行。另外,演习后的讲评,对教学效果的考评具有特殊的意义,它可以强化防空防灾教育在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方面的成果,发现教学与三贴近关系中存在的问题的不足,这也是最好的检验方式之一。

          (四)问卷调查是一种在短的时间内,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调查很多人,可到达范围广的检验方式。调查结果便于定量处理和分析。问卷调查可以是针对接受了防空防灾教育的学生这一特定层次进行的定向问卷调查,也可以是面向社会的开放式的随机调查或者抽样调查。从社会意识和法律意识层面按照“三贴近”的要求设计调查的问卷,竟会更加符合国家人防办对防空防灾教育所提出的“三贴近”的要求。

          防空防灾教学效果考评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探索对防空防灾教学效果的考核与评价,尝试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评内容和方法,建立以教师自评和学生、同行、专家及社会等共同参与的考评方法,促进防空防灾教学的科学考评,是我们开展防空防灾教育的目的所在,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