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班,坐在市中心的办公楼里,打开电脑,倒一杯清茶,重复着一天的开始。滴答,滴答,墙上简易的石英钟表敲到了十点钟。防空警报的一声长鸣划过了长空,震撼着办公室里每个人的心。提醒我们今天是个不平凡的日子……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停战求和,并于1895年4月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承认朝鲜“独立”,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赔偿白银2亿两,并允许日本在华投资办厂。
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定,打破了西方列强在远东争夺权益一度所呈现的均势,加剧了列强在华的争逐角斗。甲午战争硝烟未尽,西方列强便纷至沓来,竞相在华占据领土,强辟租界,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896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派舰队占领胶州湾。不久,沙俄打着保护中国免遭德国侵略的幌子,强占了旅顺和大连湾。随后,法国提出了租借广州湾的要求。
这种形势引起了英国的焦虑不安。在甲午战争之前,作为老牌殖民主义国家的英国,以雄厚的国力为后盾,在华推行“门户开放”政策,是列强中在华攫取利权最多的国家。但是由沙俄等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却令英国在华的垄断地位和既得利益受到严重威胁。
1898年3月25日,英国政府正式指令驻华公使窦纳乐:“务必以最有效和最迅速的方式获得日本人撤离威海卫后租借该地的优先权。租借条件应同准予俄国在旅顺口所享有的相同,英国舰队正在从香港开往北直隶湾的途中” 。由此,英国走上了参与瓜分中国的道路,威海卫也随之成为它所要夺取的第一个目标。
其实,英国觊觎威海卫由来已久。鸦片战争前英国就多次派员窥视威海卫。1816年8月27日,英国战舰“阿里斯特号”和小艇“里拉号”闯进威海湾进行实地窥察。1832年7月14日,英国东印度公司间谍船“阿美士德号”再次闯进威海湾实地勘测,并派人以传教名义登陆侦察。1835年,英船又在威海湾停泊侦察三天。1860年4月,英国兵船“阿克梯恩号”开至刘公岛西侧港口,测量了航道水深。此时,英国已完全掌握了威海卫海陆资料,强占之心已生,只是尚未找到适当借口而暂时搁置。窦纳乐得到指令之后,即于1898年3月28日,以“俄以旅顺为军港,则对于中国异常危险,威海卫租与英国,庶足以制俄之跋扈”为由,向清政府总理衙门正式要求租借威海卫。
在3 月的两次交涉中,中方反复以威海卫尚由日本控制为由,要求将该问题搁置到日军撤退后再谈,并建议英国占领朝鲜的一个岛屿以实现其拒俄目的,或者开放威海卫为通商口岸并向英国船只提供特别便利,以期换取英方放弃租借要求。窦纳乐对此一一拒绝,并发出了如果不在限期之内明确答复,将由英国海军上将来处理的最后通牒。英方要动武的声明使清政府感到事态严重,庆亲王奕劻亲自参加了4月2日的谈判。几番争辩之后,中方屈从压力,原则上同意了英国的租借要求。
在中英谈判的同时,英国还加紧与日、德两国的交涉。威海卫与已被德国租占的胶州湾仅一水之遥,相互之间的纠葛不可避免。英国政府首先以“不以威海卫为基地,侵犯德国在山东的政治和商业利益”为诱饵来换取其支持,并就德国最关注的铁路问题作出特别声明:“英国在得到威海卫后,不以威海卫及与之相关的租借地修筑任何进入山东内地的铁路系统” 。同英德谈判相比,英日交涉则容易得多。因为根据《马关条约》的规定,在中国偿清赔款之前,威海卫由日军占领。日本与沙俄在中国东北的争夺上日趋激烈,现在英国主动掺合进来对抗沙俄,这自然有利于日本。在得到英国“同意和支持”的承诺后,日本政府很快就对英国的行动表示支持。
在外交谈判取得进展的同时,英国政府对占领威海进行了周密的军事部署,从香港向烟台调派了10 余艘军舰。随着日军撤离日期临近,在未签订正式条约的情况下,窦纳乐迫不及待地建议伦敦提前接管威海卫。此时,日本也多次主动向英国建议提前派员接管威海卫,并电令驻威日军司令冈崎生三少将提供帮助。事已至此,清政府只好责令直隶总督王文韶在日军撤退后,派员会同英军接管该地。
1898年5月7日,中国对日战争赔款在伦敦全部付清。日军随后于5月9日开始撤离威海卫。5月19日,英国驻华海军司令西摩尔委派的接收专员、英舰“水仙花”号舰长金·霍尔上校率舰进入威海卫,与清政府委派的办理威海卫事宜委员、山东候补道严道洪、“复济”号兵舰管带林颖启商谈接管细节问题。5月22日中午,英国驻芝罘港领事金璋率“敏捷”号战舰抵威,并在日军的协助下占领了日军退出的营房、炮台、基地及租用的土地房产。至5月23日上午,中日交接事宜完毕。当日中午,岗崎生三少将在日军指挥部举行告别酒会,日、英、中三方人士参加。酒会结束时,日本旗最终降下,下午日军全部乘舰撤离威海。
5月24日,正逢英国女王维多利亚79岁生日,当天下午1时30分,英军中校耐皮尔率士兵正式在刘公岛登陆,并在黄岛举行占领升旗仪式。金·霍尔、金璋、“敏捷”号舰长史密斯·多伦和林颖启、严道洪参加了仪式。金·霍尔当众宣读占领宣言,接着一面米字旗在黄岛上空徐徐升起,英军军乐队高奏《天佑吾王》,停泊在威海湾内的中外军舰礼炮齐鸣。仪式最后在3声“女王万岁”和1声“大清皇帝万岁”的欢呼中收场。
至此,英军实现了对威海卫和刘公岛的军事占领。1898年7月1日,中英《租威海卫专条》在北京正式签字。《专条》规定:将威海卫及附近海面租与英国,租期与俄占旅大之期相同;东经121°40''以东沿海及附近沿海地方,英国有权筑炮台、驻军队等。中国所保留的权利是:军队仍可进入;威海卫城由中国管理,原驻城内的官员仍可在城内各司其事;中国兵舰无论何时仍可使用威海水面。此后,中英双方派员将东起大岚头、西至马山嘴、南至草庙子以里,除威海卫城的738.15平方公里的区域划为租借区,区内时有人口约12 万。
威海卫被租占后,英国在华势力达到顶峰,在整个晚清时期稳居侵华的霸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