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宣传教育>教育园地

你家备防灾救灾工具包了吗?

发布时间:2014/08/07 11:06:46 信息来源:威海市人民防空办公室 访问次数:

   挑战时间,与生命赛跑。一位被困130小时的35岁藏族妇女日图(音)被青海省果洛州消防支队官兵成功救出,成为迄今为止被救群众中被困时间最长的幸存者。日图主要是靠吃草根才能存活下来。(据4月月0日中国之声《新闻纵横》8时07分报道)

    应该说,奇迹的出现是与被困者积极自我救护分不开的。奇迹的出现令人欣慰,但是对于那些防灾救灾能力较强的国家来说,又是小巫见大巫了,并不稀奇。

    据英国消防和搜救大队的资料显示:震灾中长时间被困后获救的幸存者,并非奇迹。因为政府十分重视房屋建筑的抗震设计,抗震能力较强,即使坍塌了,也会保留蜂窝结构的空穴,可供幸存者在其中存活2-3周以上。因此营救过程中,在完全排查所有空穴之前,或搜救时间已超过三周之前,绝不轻易放弃,确保被埋者得以幸存。比如,墨西哥城大地震中的很多幸存者,包括坍塌的医院中的婴儿,在被困一周后获救;1998年亚美尼亚地震的很多幸存者在被困九天后获救;1992年菲律宾地震一位脚踝骨折、严重脱水的幸存者在被困 13天后获救,等等。

    当然,国外抗震救灾奇迹的出现,是以较强的政府防灾减灾责任意识、建筑物完善的抗震能力设计和公民自救素质的系统培训为基础的。据说,在地震灾害颇发的日本,不仅有一整套完备的防灾减灾救护体系,而且国民的自我救护能力也是很过硬的。居民家中都常备一个防灾救灾工具包,里边装有常用急救药品、手电筒、口哨、干粮、雨衣、手机等物品,以备遇难自救时使用。而在我国,不要说多数人并不知道防灾救灾工具包是个啥玩意儿,即使市场上有这个东西,恐怕也不会多少人去问津和添置,因为许多人思想上压根儿就没防灾救灾的意识,无论是房屋建筑抗震标准,还是政府防灾救灾责任观念以及公民自我救护意识等都比较薄弱。即使是在地震多发地区,人们对地震及地震灾害特点是什么、地震来了怎么办等基本常识,都知之甚少。

    必须承认,我国公民不仅抗震自救常识和能力贫乏,就是日常生活中必备的应急救急能力也低得可怜,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甚大。在美国,3个人中有 1个人能拿到初级救护员证,新加坡5个人中有1个也能拿证,而北京目前的目标是到明年80个人中有1个人能拿证。多数居民不了解急救常识,不会自我救护,反映出了公共卫生事业建设的“瘸腿病”,暴露出了社会防灾救灾能力培训的“短板”。

    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安康与生命风险始终并存,生存是与灾难的博弈。在突如其来的自然灾难面前,急需灾害遭遇者镇定自若地做出应急对策,并熟练地依据自己当时所处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应急自救,为营救者创造更多的救助时间和机会,以便拯救生命。是此,遇难者必须掌握一套规范的应急自救常识,拥有较强的自我救护能力。

    一些地区公民防灾救灾能力培训的实践表明,丰富防震救灾知识,增强自我救护能力并不需要太大的成本,而且培训的渠道也有很多。关键在于,政府的主导地位作用要立起来,公民的自我救护意识要强起来,公民自我救护这个“软指标”要硬起来,大众传媒要用起来,免费培训的工作要活起来。为此,各级政府要把抗震自救培训作为民生工作的紧迫任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保障资金投入;要把抗震自救培训作为上至高官下到庶民的必修课,并做到内容与时俱进;要让抗震自救知识与技能进入教材、进入课堂,纳入基础教育体系,从基础抓起,从娃娃训起;要把抗震自救培训与劳动用工相捆绑,作为员工素质能力考核的内容,让人们不能忽视也不敢轻视;还要把抗震自救知识与技能培训作为大众媒体公益宣传的主要内容,增强生动性和接近性,扩大覆盖与辐射的范围。总之,提升抗震自救培训的效率与质量,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假如有一方拉松套,都会欲速则不达,甚至虎头蛇尾,劳而无功。这也是值得警惕的。

    生活多美好,生命更重要。然而,无知却比死亡更可怕。一个个鲜活生命瞬间即逝,无疑也是一声声沉痛的呐喊:普及公众抗震自救知识与技能应当加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