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宣传教育>人防知识

《人防知识》 集锦

发布时间:2014/08/11 09:52:09 信息来源:威海市人民防空办公室 访问次数:

本教材是省人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针对全省中学开展人民防空教育的实际情况,在总结十几年来人民防空教育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本教材共分十讲,安排了各讲提示、课外阅读和思考题。教材在原有核、化、生武器等传统的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战争与战争观、防空心理素质、应急生存技能、外伤急救等教学内容,体现了新时期平战结合的指导思想。

目 录

第一讲  人民防空教育与防空心理素质

第一节  人防的任务与作用

第二节  人防教育的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心理防空素质

第二讲  战争灾害与平时灾害

第一节  战争、战争性质和我们对战争的态度

第二节  高技术局部战争与平时灾害的特点

第三讲  现代常规空袭时的防护

第一节  现代空袭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防空警报

第三节  常规空袭时人员的识别与防护

第四讲 对核武器袭击、核事故的防护

第一节 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

第二节 对核武器杀伤破坏因素的防护

第三节 对核事故的防护

第五讲 对化学武器袭击、化学事故的防护

第一节 人们必须警惕化学武器的威胁

第二节 化学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

第三节 对化学武器的防护

第四节 对化学事故的防护

第六讲 对生物武器的袭击、传染病的防护

第一节 人类面临生物武器威胁

第二节 生物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

第三节 对生物战剂的防护

第四节 对传染病的防护

第七讲 人防工程与个人防护器材

第一节 人防工程

第二节 个人防护器材

第八讲 地震与火灾

第一节 地震

第二节 火灾与灭火

第九讲 防护技能综合训练

第一节 应急生存技能

第二节 外伤自救与互救

第十讲 人民防空教育与防空心理素质

训练一 核袭击时的防护动作

训练二 制式防毒面具的使用

训练三 简易个人防护器材的制作与使用

第一讲  人民防空教育与防空心理素质

第一节  人防的任务与作用

人民防空(简称人防,国外称之为民防)是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根据国防的需要,动员和组织群众采取措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减少损失,保存战争潜力,夺取战争胜利的重要战略措施。

一、人防的任务

(一)平时的主要任务

1、开展人民防空教育。开展人防教育目的是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和人防意识,掌握人防知识和技能,并熟悉人防法规,依法履行人防义务。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中明确规定:“在校学生的人民防空教育,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人民防空主管部门组织实施。”“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等有关部门应当协助开展人民防空教育。”

2、建设和维护人防工程。人防工程,是指战时保障人员与物资掩蔽、情报信息传递、人防组织指挥、医疗救护等修建的地下防护建筑和指挥通信设施,以及结合地面建筑修建的战时可用于防空的地下室。人防工程是人防建设的重点,通常包括各种掩蔽工程、警报和通信工程、指挥自动化工程等。建设和维护人防工程的目的是提高防灾抗灾能力,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3、建立指挥通信系统。在战时,完善顺畅的指挥通信系统,可以实现对城市人防工作迅速、及时准确而又高效的指挥。通信和警报系统能否迅速准确地传递和发放防空袭警报信号,及时有效地组织人民群众开展防空袭斗争,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利益安全。要通过国家和各级政府统一组织邮电部门、军队通信部门,建立功能齐全、覆盖面广的人民防空通信、警报网。

4、制订抗灾救灾预案。制订抗灾救灾预案的目的是增强平时人防建设的针对性,减少盲目性。其内容通常包括:①对灾害的设想;②抗灾救灾的任务和决心;③人防专业队伍的组成、配置和任务;④对情况的处置方法;⑤组织指挥和保障等。

5、组建和训练人防专业队伍。人防专业队伍是根据城市人民防空抢险抢救的需要而组建的抗灾救灾的技术骨干力量。通常由城建、公用、电力等部门组建抢险抢修队;由卫生、医药部门组建医疗救护队;由公安部门组建消防队、治安队;由卫生、化工、环保等部门组建防化防疫队;由邮电部门组建通信队;由交通运输部门组建运输队。

6、应付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应付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是人防经常性的工作。由于非战争性灾害不断发生,需要人防系统组织抗灾救灾的任务很多。包括对洪水、地震、森林和草原火灾、旱灾、海啸、飓风、滑坡、泥石流、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的预防和救援,以及对灾害性化学事故、放射性污染事故、交通事故、建筑物与构筑物倒塌等事故的预防和救援。

(二)战时的主要任务

1、适时发放预警信号和解除警报信号。适时发放预警信号是为己方组织防护、抗击、反击提供及时准确的情报,争取必要时间的重要手段,是组织防空袭斗争的关键环节。解除警报信号,是组织人员有序地撤离隐蔽位置,组织人员抢修被破坏的防护工程和“生命线”工程,抢救转运伤员,补充人员、装备和器材,恢复城市功能的重要环节。

2、组织人员、物资疏散掩蔽。这是战时防空袭的有效措施和基本任务之一。疏散,是将坚持斗争、坚持生产、坚持工作以外的人员和重要物资疏散转移至城郊或其他地区;掩蔽,即利用各种防护工程,将人员、物资隐藏。有计划、有组织地搞好人员、物资疏散掩蔽,减少人员伤亡,减轻城市负担,有效地保存战争潜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组织城市管制。即根据战时防空袭斗争的需要,适时组织交通、治安、灯火、信息管制等工作。它是强化战时人防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组织交通管制是指对人员行动特别是车辆行动实施规范化管理,保证交通网络正常运转。如在重要交通枢纽设置调整哨、在交通干线设置监视哨,组织治安队巡逻,规定人员、车辆通行时间、路线等。组织治安管制就是在以公安、武警和治安专业队为骨干,在各级治安保卫部门的配合下,坚决、迅速、稳妥、依法打击、制止或平息危及国家安全或社会公共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组织灯火管制是在防空袭斗争中,除保障指挥机关、担负战场救护任务的医院手术室和“三坚持”(坚持作战、坚持生产、坚持工作)的重要部门和单位继续供电,并采取严密的遮蔽措施外,对居民照明、路灯、车(船)灯及其他发光器材进行管制,确保市区夜间灯火不外露。组织信息管制就是采用先进的信息防护技术,依据信息防御法规制度,严格信息安全的一项管理工作。如防敌信息截取和窃密、计算机病毒、网上“黑客”攻击,实施网上“设障”与网上“布雷”等。

4、消除空袭后果。即组织人防专业队和人民群众对敌空袭造成的灾害及次生灾害后果,进行的消除、救护、救援、抢险、应急医疗和防疫等行动。当遭到敌空袭后,各级人防专业队应迅速查明受损情况,及时调集人力、物力消除空袭后果,将损失率降到最低限度。同时协助有关部门迅速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5、配合军队作战。这是指人防运用自身的力量,通过保护与军事行动相关的人力、各种设施和物资及交通等,达到支持战争行动目的。由于人防与国土防御作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战时配合军队作战就成为人防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人防的作用

人防的作用是与敌人的空袭和自然、人为灾害作斗争,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避免和减少国家经济的损失。人防的作用是与人防的任务密不可分的,人防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人防完成平时和战时的任务上。

人防的基本手段,概括起来就是“走”、“藏”、“消”三个字。所谓“走”,就是适时地组织人口疏散。在空袭或灾害到来之前,把人员疏散到安全地带,这是最有效也是最经济的防护方法。所谓“藏”,就是及时地进入人防工事隐蔽。人防工事具有很好的“三防”(防核、化、生)和防炸弹功能,对地震等自然灾害也有很好的防护作用。所谓“消”,就是及时地消除空袭或灾害造成的后果。原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泄漏事故后,由于原苏联依靠强大的民防组织和军队,事故发生后,仅用4个小时的时间就把5.75万人撤离事故地区,56小时后又将25万儿童从基辅地区撤离,加之人民群众具有较高的防护素质,采取自救互救措施,因此直接受辐射伤害的有239多人,死亡32人(大部分是民防队员),把损失减少到了最低限度,充分显示了民防的作用。相反,印度博帕尔农药厂毒气泄漏事故,由于当地居民缺乏防护知识,没有及时采取防护措施,甚至跑到现场去围观,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因此,搞好人防工作,无论是战时防空,还是平时防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  人防教育的目的与意义

一、人防教育的目的

对公民和大、中、小学学生进行人防知识教育训练,是提高对人防工作的认识,掌握防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项长期的战备措施,也是国家建设的需要。

1、增强国防观念。人防知识教育是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学生中进行人防知识教育,可以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忱,提高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自觉性,更好地履行一个公民的光荣义务。

2、提高防护技能。学习人防知识,可以掌握防护技能,增强防护能力,减少灾害时的伤亡和损失。因此,普及人防知识教育,能提高同学们在空袭或灾害条件下的自我保护和自救互救能力,对于提高全民防护素质与国防能力也有重要作用。

3、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防知识是一门综合性的知识,具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习人防知识,可以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巩固和加深文化知识。在人防实践活动中,可以加强组织纪律观念,提高劳动技能,增强体质。

二、人防教育的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人民防空教育工作极为重视,进行人民防空教育目的十分明确,教育的意义也是十分深远的。

1、人民防空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人民防空教育是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在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国防是立国之本,国防观念是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开展人民防空教育,能大大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增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广大青少年特别是在校学生提高品德素质,提高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自觉性。

2、有利于人民防空整体防护能力的提高。随着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发展,使空中打击发展成为战争中一个独立的作战阶段,并且贯穿战争的全过程。在未来战争中,对城市构成主要威胁的将是空中袭击。开展人民防空教育,使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平时学习防空知识和技能,掌握基本的防护手段和方法,战争一旦来临,有备无患,群众运用所学的人民防空知识进行有效的自救互救,将大大减少战争伤亡,有效地保存战争潜力,从而提高人民防空的整体防护能力,增强国防实力。

3、人民防空技能是必需的生存技能。战争灾害,自然灾害以及突发事件都会对人们造成突然性危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在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将越来越多地接触到现代核、生、化、放射性等有毒物质,遭受灾害的可能性很大。如何应付这些突发事故,如何防护、自救、互救、也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必须具备的常识。人民防空许多防护知识和技能,在战时和平时都是通用的。掌握人民防空知识,平时在遇到自然灾害和突发事故时能提高生存机率,战时能保存战争实力。因此,人民防空知识是直接关系到个人的生存安危的必备知识。同时,人们熟悉对平时灾害的应急指挥程序和应急行动方式,将对战时防空袭行动起到直接的演练效果。

4、人防教育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人民防空知识与技能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具有鲜明的思想性、丰富的知识性、显著的实践性等特征。在校学生学好现代人民防空知识,不仅有利于增强国防观念,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组织纪律性,而且可以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领域,还可以锻炼在任何环境条件下的随机应变能力,提高身心素质。在青少年中开展并普及人民防空教育,对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的接班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节  心理防空素质

防空心理素质是人民逐渐形成的对人防事业的认识、感情和意向的通称。心理防空素质是决定防空斗争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心理战对人民防空的影响

在海湾战争和空袭南联盟的战争中,美国已把干扰、动摇和征服对方人员的心理战,当成一种重要的作战手段。心理战对人民防空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动摇人民群众的防空信心。西方国家建立心理战部队及多种广播电台,如“美国之音”、“欧洲自由之风”等,就是重要的心理战工具,他们采用编造谎言、蒙骗群众、散布平时人防“没有用”,战时“防不了”的舆论,削弱人们的斗志,动摇人防的信心。

2、制造对高科技武器的恐怖心理。利用已经制造的高科技武器和未来可能制造的高科技武器先进性能,经过夸大其词的渲染,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恐惧感、自卑感,达到丧失抵抗能力的战略意图。

3、扰乱人们的正常思维和行为。人民防空的一切措施,都要人民群众的自觉配合,敌人实行电子干扰后,各类信息真伪难辨,影响防空警报的发布和人民防空的通信指挥。没有群众的有力配合,各种防护器材也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在海湾战争中,有的居民虽有防毒面具,但忙乱恐慌,以致未打开进气塞,致人憋死。

4、造成生理机能紊乱,形成战争综合症。由于心理战的影响,引起人们的心理紊乱、精神恐慌、甚至形成幻觉。过度的心理恐惧,可使人心理崩溃,甚至自杀身亡。

二、在人防教育中提高心理防护素质

(一)平时的要求

1、克服和平麻痹情绪,做到临危不惧。每个城市居民必须具有长期建设人防的心理。现代战争突发性强,没有平时的心理准备,一旦战争爆发,就会措手不及。我们平时要克服和平麻痹思想,才能临战不惧,临危不乱。

2、加强人防知识和技能学习,做到有备不乱。平时青少年学习人防知识,参加防核、化、生武器袭击的训练,当战争和自然灾害来临时,就能心理情绪稳定,行为动作不乱,并采用各种学得的知识,保护自己,保护他人。

3、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形成群防合力。人民防空,不论是疏散民众,还是集中进入人防工程,都是有组织有纪律的行动。每个人都要保持冷静与和谐的心态,避免任何不顾他人死活的人为混乱和盲动。只有这样,才形成集体的合力,达到最佳的防空效果。

(二)战时的要求

1、树立必胜信心。早在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主席就号召“深挖洞,广积粮”。从那时起,我国人防建设就不断发展,现在已具有容积大、设备新、装备优良的人防工程。另外,我国的国防力量已相当强大,令世人瞩目。一旦强加在我们头上的战争爆发,13亿中国人将给敌人以致命打击,叫他有来无回。

2、不听信敌人谣言。对敌方的电台、电视、宣传品等,不听、不看、不信、不传。为此,我们要提高自己的识别能力,用事实揭露敌人的虚伪宣传,消除恶劣影响。

3、加强稳定情绪的战地宣传。在临战危急情况下,要正确地组织群众、指挥群众、宣传群众,把我方的措施、对策以及对群众的要求进行短时的战地宣传鼓动,稳定情绪,安定人心,从而保证有效防护措施的实施。

战争灾害与平时灾害,都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为避免和减少这两种灾害对人类产生的破坏和损失,人们在不断寻求减轻灾害的破坏程度和阻止灾害产生的办法。实践证明,只要在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可以减轻甚至避免灾害对人类造成的损失或危害。人民防空作为寻求有效防护灾害的专门机构,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预防和阻止灾害的发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讲  战争灾害与平时灾害

第一节  战争、战争性质和我们对战争的态度

一、战争

战争是人类社会集团之间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它是政治的继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则是用以解决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阶级和阶级、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矛盾的最高斗争形式。现代战争的根源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只有消灭剥削阶级、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才能消灭战争,实现人类的永久和平。

人类社会出现过各种类型的战争:按使用的兵器分,有常规战争、核战争、高技术战争。按规模分,有世界大战、全面战争和局部战争。按作战空间分,有地面战争、海上战争和空中战争。按战争性质分,有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

二、战争的性质

战争性质是战争在政治上的本质属性。战争按性质可区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两大类。凡是被压迫阶级、被压迫民族,为反抗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抵抗外来侵略,促进社会进步的战争,如革命战争、反侵略战争、民族解放战争、自卫战争等,都是正义战争;凡是由反动阶级、反动势力所进行的,镇压和反对人民,对外进行扩张侵略,阻碍社会进步的战争,如反革命战争、侵略战争、帝国主义战争、殖民战争、军阀战争等,都是非正义战争。

三、我们对战争的态度

弄清战争性质,是我们决定对待战争态度的前提。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来维护和平,反对战争,但决不害怕战争,坚决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为维护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为维护和争取人类的进步,我们将拿起武器勇敢地打击敌人,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这就是我们对待战争的态度。

第二节  高技术局部战争与平时灾害的特点

要了解高技术局部战争,首先必须明确“局部战争”和“高技术”这两个概念。

局部战争,是指在一定的地区内,使用一定的武装力量而进行的战争。它在作战目的和兵力使用方面都有所限制,因而,有的国家把它称之为“有限战争。”

所谓高技术,是指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全面发展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前沿的,对提高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增强国防实力起先导作用的技术群。

高技术局部战争是指至少一方以高新技术武器和装备为主要手段,并运用与之相适应的作战方法,在一定地区内所进行的战争。这种战争在武器和人之间的猛烈碰撞中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城市毁坏、国家经济损失,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因此,我们把它称为战争灾害。平时灾害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自然灾害是由于地壳、气候、温度等自然条件发生巨大变化时,形成的一种对人类造成损害的自然现象,如地震、洪水、泥石流、滑坡、雪崩、火山爆发、台风、干旱等。人为灾害是由于人主观上对客观环境、客观条件等考虑不充分、不周到,造成的人为事故给社会带来的损害,如交通事故、工业突发事故、火灾等。

一、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特点

1、广泛使用高新技术兵器。如包括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光通技术、束能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群,或或了自动化指挥系统、高性能的运输工具、夜视器材和具有全天候性能的光学电子设备等。

2、战争进程短促。过去一般条件下的战争,通常需要很长时间。例如,朝鲜战争打了3年,越南战争打了14年,两伊战争进行了8年。而以色列偷袭伊拉克核反应堆,实际作战时间只有2分钟;美军第二次空袭利比亚时,只用了18分钟;海湾战争只用了42天。

3、战场空间多维化。战场空间由陆、海、空“三维空间”向陆、海、空、天、电磁的“五维空间”拓展,呈现出“五维一体”联合作战的特征。战场高度从过去的10多千米上升到数百、数千乃至上万千米,形成了太空、超高空、高空、中空、低空、超低空、地面、水面、水下等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对抗空间。

4、战争费用昂贵。一是战争中使用的高技术武器装备造价昂贵。如“战斧”式巡航导弹,每枚耗资100万美元以上;B-2隐形战略轰炸机,每架造价为22亿美元;F—117A隐形飞机,每架造价为1.35亿美元;E—8A预警机,每架造价为4.25亿美元。二是作战中的弹药、油料等物资器材消耗量巨大。海湾战争中,美军日均投弹量为2600吨,多国部队在海湾战争中共耗费军费600亿美元,平均每天达11.8亿美元。高技术局部战争这种高投入、高消耗是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

二、平时灾害的特点

1、突发性强。平时灾害都会对人类社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使人们防不胜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能够对绝大多数的自然灾害作出较准确的预报,但对有些自然灾害,还很难作出准确预报,如大多数地震。在过去的20多年中,突发事故更是频频发生,全世界平均每年发生的重大化工突发事故就达200多起。

2、破坏严重。据统计,20世纪死于自然灾害的人数达300万人,一次死亡人数超过1万的自然灾害就有30多次,每年经济损失约1000亿美元。人为灾害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害。1985年,印度博帕尔市农药厂发生毒气泄漏事故,造成2892人中毒死亡,5万人眼睛失明,15万人致伤致残,20万人逃亡外地,使一个70万人口的城市基本成为一座空城。

3、地域广泛。重大的平时灾害产生的影响范围是很大的。1986年,原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放射性物质外漏事故,扩散距离南北方向4000千米,东西方向2000多千米,波及十几个国家。1976年,我国的唐山大地震,北至哈尔滨,南至安徽蚌埠、江苏靖江一线,西至内蒙古蹬口、宁夏吴忠一线,东至渤海湾岛屿和东北国境线的广大地区,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摇撼。

4、救援工作艰巨。城市一旦遭受平时灾害的破坏,都是多种灾害后果交织在一起,情况十分复杂。如:地震之后,往往会引发建筑物倒塌、交通中断、水电气管网瘫痪,以及火灾等。灾害造成的连锁反应,会造成城市部分或全部功能瘫痪、人心恐慌、指挥失灵。抢救工作错综复杂,抢险救灾人员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抢修抢救任务十分艰巨。

第三讲  现代常规空袭时的防护

第一节  现代空袭的主要特征

空袭,是指使用航空器、导弹等空袭兵器从空中对地面(下)、水面(下)目标进行的袭击。其目的是摧毁、破坏对方的重要目标,削弱其军事实力和战争潜力。

20世纪6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浪潮以其锐不可挡之势,冲击着人类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技术在空袭兵器系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空袭的毁伤效果。一个高技术空袭战场的雏形,已展现于当今世界局部战争舞台的最前沿。与过去相比,现代空袭除了飞机与导弹并用、全天候出动、破坏力增大外,还具有如下明显的特征:

(一)突然袭击,先发制人

突然袭击是战争的一般规律,其实质是利用“时间差”使对方来不及做出反应而处于被动。随着现代航空技术的提高,使空袭作战的突然性明显增大。远程轰炸机可在距目标上千甚至上万千米之遥实施空中奔袭,往往使对方猝不及防。由于远程精确制导武器的运用,空袭一方可在对方的防空火力圈外,实施不见面的空中打击。海湾战争中,美军在伊拉克防区外发射的290枚巡航导弹和32枚战术导弹,成功地打击了伊军最高指挥部和通信枢纽。

(二)打击精确,效能提高

在海湾战争的一次空袭中,美军攻击机在伊拉克水电站100千米外发射“斯拉姆”导弹,首先命中发电厂的保护外层,2分钟后又发射了第二枚“斯拉姆”导弹,准确地从第1枚导弹所击穿的弹孔飞入,破坏了电站内部的发电设施。在科索沃战争中,北约使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制导的炸弹,准确击中了南联盟国防部长的办公座椅,其精度之高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

(三)电子压制,贯穿全程

现代电子技术不仅广泛运用于侦察、指挥、通信活动,也在自卫防护和摧毁压制敌人中发挥重要作用,电子技术装备已成为现代作战尤其是空袭中“软杀伤”工具。1986年3月24日,美军突袭利比亚而出动的100架飞机中,电子战飞机竟达20架之多。在科索沃战争中,由于受到北约EA¬—6B等电子战飞机强烈的电磁干扰,不仅南联盟军队的指挥几乎陷于瘫痪,而且贝尔格莱德市的民用电话也被强烈的噪音信号阻塞而中断。现代空袭作战,往往都是从压制、摧毁对方电子设备开始,并贯穿整个空袭过程中,通过夺取电磁控制优势,造成对方防空袭系统失灵,从而剥夺对方的还击能力。

(四)远程奔袭,立体打击

现代空袭,远程奔袭日益突出。1981年5月7日,以色列空军14架作战飞机往返2000千米,袭击了伊拉克的核反应堆。同年10月1日,以色列空军8架作战飞机袭击了驻突尼斯首都的“巴解”总部,往返4600千米。美军对南联盟的空袭,其B—52、B—1、B—2等战略轰炸机多数都是从美国本土空军基地起飞的。另外,现代空袭兵器可实施高、中、低空作战。以往空袭作战大多在1000—7000米的中空进行。随着各种雷达和地对空导弹的出现,航空兵活动高度逐渐向高空和低空延伸。现代作战飞机能够在“一树之高”至3万米高空之间空袭。

第二节  防空警报

防空警报,是防空袭行动的信号。对于战时保护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夺取防空袭斗争主动权,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防空警报的类型

根据国家规定,防空袭警报信号分预先警报、空袭警报和解除警报三种。其鸣放方法如下:

预先警报:鸣36秒、停24秒,反复3遍,3分钟为一个周期。

空袭警报:鸣6秒、停6秒,反复15遍, 3分钟为一个周期。

解除警报:连续长鸣3分钟。

二、防空警报器材

防空警报器材是重要的战备设施,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许可不能擅自拆除。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爱护和维护这些战备设施不受损坏。防空警报器材主要包括:无线电通信器材、有线电通信器材、固定警报器、移动警报器材以及各种简易信号器材等。

三、防空警报鸣响时的行动

听到防空警报鸣响时,所有人员应沉着冷静、行动迅速,按照统一指挥进行自身的防护。

当预先警报鸣响时,与“三坚持”(坚持作战、坚持生产、坚持工作)无关的人员,应迅速停止手中的工作,准备个人防护器材,配齐个人防空应急包内的一切急需物品,了解人防工程的出入口以及进行疏散隐蔽的行动序列。居室内的居民要关闭门窗,切断电源,熄灭炉火,关闭煤气、液化气等,以免遭到袭击后发生次生灾害等。

当空袭警报鸣响时,应迅速携带好个人防护器材和应急包,按计划有组织有秩序地进入人防工程内,避免出现争抢入口、喧哗、吵闹等现象的发生。

当解除警报鸣响时,说明敌人空袭已经停止。这时人员应根据指挥员的统一调度,有秩序地离开人防工程,切不可一轰而散,出现踩死、踩伤等不良现象。

第三节  常规空袭时人员的识别与防护

一、识别

识别,就是对空袭警报信号、现代空袭兵器进行识别、辨认。由于现代空袭作战来势突然,空袭兵器难以识别,因此,识别空袭警报信号是适时防范的重要前提。

当警报鸣36秒,停24秒,反复三遍,3分钟为一个周期,这类警报是预先告知城市居民,敌人可能对城市进行空袭,告诫人们提前做好空袭的各种准备。

当警报鸣6秒,停6秒,反复15遍,3分钟为一个周期,这类警报是在敌机或其他空袭兵器已经临近城市上空,空袭行动即将或已经开始时施放的,通知人们迅速采取疏散、掩蔽等防护措施,以防止遭受空袭。

当警报信号连续鸣3分钟。这类警报是告知人们空袭情况已经解除,可以按照防空袭计划进行清理和消除空袭后果的工作,同时可以恢复城市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二、防护

防护:就是充分利用各种防空袭设施进行安全防护。

(一)临战准备阶段

当接到敌人可能发动战争并对城市进行空袭的预先通报后,各机关、厂矿、团体和学校应对原有的防空洞、掩蔽部、半地下室等设施进行检查,有积水的要排除积水,需要清理加固的应尽快进行清理加固。对通风、过滤、密封、照明装置进行认真检查,确保能正常使用;熟悉防护工程内部结构、周围环境、行走路线,以便遭敌空袭时,能有秩序地组织所属单位人员和在校学生进入防空掩蔽部。

(二)敌空袭阶段

1、室内的人员和居民。应尽量到附近的地下室、楼房底层、走廓或钢筋混凝土楼梯下等跨度较小的坚固建筑物内隐蔽。不可站在露天或窗口观望,以免被震碎的玻璃打伤或被弹片击伤。

2、在街道上的行人。当获悉空袭信号时,要尽快离开危险房屋、高压电线、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就近迅速向地下室、地铁、车站等较为安全的地带转移。

3、凡在市内行驶中的公共汽车、电车及其他车辆,得知空袭信号后,应立即靠边停止运行,进行疏散隐蔽。司机要把车辆驶到马路支线停放,以免影响消防、救护及紧急车辆的行驶。载有危险物品的车辆,要行驶到远离楼房住宅的安全地带停放。

4、厂矿、企业、机关、商店、影剧院及车站码头的人。除必须坚守岗位的人员外,听到空袭信号后要镇定自若,听从指挥,切不可惊慌失措,要有秩序地向防空工事、地下、半地下室等便于隐蔽的地带就近隐蔽。

5、在郊外空旷的人员。在听到空袭信号后,要选择就近便于隐蔽的低洼地、路沟、地坑、大树下疏散隐蔽。如果发现敌机或导弹将在你附近投下或爆炸时应迅速就地卧倒。卧倒时面部向下,掩住耳、张开口、闭上眼、胸和腹部不要紧贴地面,以防震伤内脏及头部器官。当听到炸弹发出“嘘……”声时,表明炸弹已接近地面,采取上述措施,可以减少对人员的杀伤。

第四讲 对核武器袭击、核事故的防护

我们常从报纸上看到“核威胁”三个字。它主要指核战争所造成的人类不可接受的集中、大量的伤害。

一、核战争

19世纪末,人们发现原子的核反应能产生巨大的能量,并引发核辐射。这被用于军事目的,研制具有大规模杀伤力的武器,导致1945年在日本广岛投下了第一颗原子弹,直接死亡71379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核武器杀伤威力巨大,世界上相当一部分国家加速研究和发展核武器。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流,但局部战争依然存在,尽管在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中,超级大国有限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较大。对此我们应该保持高度警惕。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核超级大国之一,由于当今世界格局是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制约了核武器的使用。但美国为了称霸世界,并打破这种相互制约的状态,不顾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研制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并准备把中国的台湾省纳入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之内,这是对我国内政粗暴的干涉和最大的威胁。

我国于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并有限地发展核武器,纯属防御性的,我国政府一再声明:“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国决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我们有了核武器,取得了核反击实力,这对世界和平事业是一种贡献。

二、核事故

在和平条件下,核反应被用来进行核能发电、核辐射治疗等,但若措施不力、操作失误、管理不严,也可能造成核伤害事故,给人类生命健康造成危害。

第一节 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

核武器为什么具有如此巨大的杀伤力呢?这还得从核武器的爆炸方式、外观景象、杀伤破坏因素说起。

一、核武器的爆炸方式及外观景象

核武器是利用原子核瓜瞬间放出巨大能量,起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它包括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等。核武器可用导弹、火箭、火炮、飞机、舰艇等运载工具发射、投掷,还可制成地雷、鱼雷使用。

我们也许曾通过电视、电影或照片看到核武器的发射和爆炸的场面。可以看出,核武器的爆炸方式有空中爆炸、地面爆炸、地下爆炸等几种。不同的爆炸方式,杀伤破坏效果不同,外观景象不同。一般是依次出现闪光、火球、尘柱、蘑菇状烟云,并在一定范围内听到巨大的响声。

二、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

核武器爆炸后,能产生五种杀伤破坏因素: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脉冲、放射性沾染。前四种杀破坏因素一般只出现在爆炸后几十秒钟时间内,因此统称为瞬间杀伤破坏因素。放射性沾染持续的时间较长,可持续几天或更长时间,称缓效杀伤破坏因素。

五种杀伤破坏因素在总能量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冲击波50%,光辐射35%,放射性沾染10%,早期核辐射5%,核电磁脉冲所占比例很小,可忽略不计。

(一)光辐射

光辐射(又称热辐射)是爆炸后1秒~10秒时间内的闪光及几千万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火球辐射出来的强光和热。其杀伤破坏因素包括“烧”和“爆”。光辐射直接照射无隐蔽人员会造成烧伤。如果用眼睛看核爆炸的火球,会产生闪光盲或造成眼底烧伤。在爆炸中心附近人员吸人被光辐射加热的空气,会造成呼吸道烧伤。光辐射能引起大面积火灾,引燃、引爆其他易燃易爆物,同时造成人员的间接伤害。

(二)冲击波

冲击波是核爆炸时(几十秒钟内),高温高压火球猛烈膨胀压缩周围空气而形成的高速高温高压气浪。它对人员、物体能够造成挤压、抛掷作用。挤压作用造成严重内伤,如肺、胃、肝脾等出血。抛掷作用造成外伤,如皮肉撕裂和骨折。冲击波可造成建筑物倒塌、砖瓦抛掷造成人员间接伤害及堵塞交通。

(三)早期核辐射

早期核辐射(又称贯穿辐射),是核武器所特有的种杀伤破坏因素。早期核辐射是核爆炸最初十几秒钟内放射出来的人眼看不见的射线。作用于人体时,无特殊感觉,能破坏人的组织细胞,使人得急性放射病。早期核辐射能使光学玻璃变暗、胶卷曝光、化学药品失效,并能影响电子仪器性能。

(四)核电磁脉冲

核电磁脉冲是核爆炸瞬间产生的一种强电磁波。其作用半径可达几千千米,对人员没有直接的杀伤作用,但能消除计算机上贮存的信息,使自动控制系统失灵,家用电器受到干扰和破坏。

(五)放射性沾染

放射性沾染是核爆炸后,从蘑菇状烟云中散落下来的放射性物质。它象尘埃一样,随风飘移,逐渐沉降,使爆心周围和下风方向地区的物体、空气和地面等受到沾染。

放射性沾染的程度和分布情况与天气、地形、爆炸方式有关。

地面爆炸时,地面沾染严重、范围大、作用时间长,对人员行动影响大。空中爆炸时,地面沾染轻、范围小、作用时间短,对人员行动影响小,甚至可能没有影响。

风速大、风向不稳定,沾染的范围就大。下雨下雪,放射性灰尘可随雨、雪迅速沉降,加重地面沾染。

放射性沾染通过射线起杀伤破坏作用,作用时间比早期核辐射要长,在沾染较严重的地区,通常在几个月以上。

放射性灰尘的沉降,会造成爆区附近空气、水、食物、武器等的放射性沾染。

放射性沾染能够对人员造成三种伤害:当放射沾染随空气、水、食物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伤口进入人体时,可引起内照射损伤;人员处在被沾染的环境中,人体周围被沾染的物体向人体发出射线会造成外照射损伤;皮肤落上放射性灰尘,或接触沾染严重的物体会引起皮肤灼伤。

第二节 对核武器杀伤破坏因素的防护

一旦发现爆炸闪光、烟雾骤起,遭遇核武器袭击时,室内室外人员必须在杀伤破坏因素到达之前,迅速准确地做完防护动作,以求生存机会。那么,什么样的防护动作才是迅速、准确、有效的呢?

一、室外人员防护原则和方法

室外人员应从防护较严重的瞬时杀伤因素着眼,防护的原则是减少暴露表面,争取重型屏障、重点保护头部、减少碎片杀伤。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发现爆炸闪光,应忌看火球,迅速利用各种人防工程防护,并不要随意进出或走动,来不及进入人防工程时,要迅速利用三五步内的地形地物就地卧倒。遇到较大的地形地物时,横向卧倒;地形地物较小时,面向爆心卧倒;无地形地物可利用时,背向爆心卧倒。

卧倒的动作要领:

两手交叉垫胸下,闭眼收腹闭嘴巴。两腿伸直且并拢,低头憋气用物遮。

核爆炸时,如果身边有江河、湖泊或池塘,应立即潜入水中防护。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利用浅色衣物遮盖身体,尤其是皮肤暴露部位。利用地形地物进行防护时应注意:必须利用地形地物背向爆心的一侧,尽量利用坚固、稳定的地形地物,避开易倒塌、易燃烧、易爆炸的物体,以免间接伤害。

二、室内人员防护原则和方法

室内人员防护的原则是:利用坚固的建筑部位和家具,减少暴露,设置屏障,保护重点部位,减少碎片杀伤。

正确的方法是:发现闪光后应立即利用墙角或墙根卧倒,最好在靠近墙角的桌下或床下卧倒。应避开门窗易燃易爆物,以免玻璃碎片使人员击伤或造成其它间接伤害。冲击波过后,应立即抖落身上的尘土,迅速进入人防工事进行防护。若没有人防工事,也可以进入冲击波袭击未倒塌的建筑物内,关闭门窗,防止放射性灰尘进入室内。

三、在放射性沾染区的人员防护方法

人员在沾染区行动时,应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或面具,扎三口(领口、袖口、裤脚口),穿雨衣或斗蓬、戴手套、穿雨靴。不要随便接触受沾染物品,不要坐卧和脱下防护器材,严禁在沾染区吃东西、吸烟和饮水。

行进时,应按照专业人员设置的标志,避开沾染程度较高的地域。应先择路面结实、街道较宽的背风墙侧行。人与人之间要保持适当距离,脚步要轻,尽量减少灰尘扬起。快速行进,尽量缩短在沾染区的时间。

乘车时,除应做好个人防护外,要关闭车窗,盖严棚布,加大车距,车上人员不要随便下车,上下车要尽量不接触车轮和挡泥板。

四、在安全区转移人员的防护方法

转移至安全地带的人员,要有计划、有组织地采取多种措施,消除身上的沾染。例如:人员应侧风站立,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将服装一件一件的脱下消除。消除后,有顺序地放在上风方向。对服装消除的方法通常有拍打法、扫除法、抖拂法、洗涤法。

第三节 对核事故的防护

我们常常听说核事故造成对人的伤害和引发事故地区人员恐惧和逃亡的事例。在现代社会里,哪些部门可能发生核事故?遇到核事故的时候,我们怎么保护自己呢?

一、核事故的危害

核事故包括一切由放射性元素非正常扩散引起的事故。它不仅指核电站的核事故,而且指其他核反应产生的核事故,如:核动力卫星的坠落,核潜艇的核泄漏,医用放射丢失等等。发生了上述意外情况,造成放射性物质外泄,致使人员受到超过或相当于规定限值的照射,称为核泄漏事故(简称核事故)。

1957年英国温斯凯尔核事故中,13人丧生,260多人患放射病,在以后的数年中又有39人因受该次核事故的影响患癌症而死亡。

同时核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巨大的。据原苏联当局发布的数字,在消除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果中,耗资约为120亿卢布(当时卢布的汇率大于美元),同时大片耕地无法耕种,严重影响其农业生产。

核事故危害还会使人们对放射性射线产生恐惧心理。美国三里岛核事故引起了约14万人自发的逃离家园,数万人的反核势力进军华盛顿。

当放射性物质的释放失去控制或可能变得不可控制时,只能通过采取某些会妨碍正常生活的措施,以使人员免受照射。可考虑的防护措施有:隐蔽、服抗放射预防药物、撤离、人员去污、搬迁、医学处理、通道控制、食物控制、区域去污等。

二、对核事故的防护

放射性物质对人体伤害的规律是:距离放射源越远、受照时间越短、“屏障”越多,伤害越小。

因此,需要采取的措施有:

1、人员紧急隐蔽,通过多种“屏障”保护自己。听到警报,户外人员应尽快进入室内,不得外出。关闭门窗,关闭通风系统,熄灭火源。打开收音机、电视机,注意事故动态。上述防护措施主要适用于事故的早期阶段。由于建筑物的墙壁和天花板提供的物质屏蔽作用,可以减小放射性烟尘和地表沉积物的直接外照射。另外由于建筑物内的所载放射性核素浓度比建筑物外低,这样还可以减少因吸入放射性烟尘中的放射性核素造成的内照射。对于外照射的屏蔽作用,其效果取决于建筑物墙壁的质量、厚度。建筑物中门窗是薄弱环节,人们在建筑物内要远离门窗。所以,当放射性烟尘通过时应关闭门窗,关停通风的空调系统,熄灭室内火源。如果用湿纸或衣服被褥等堵塞门窗的缝隙,可以进一步降低换气速率。隐蔽适用于放射性物质释放的持续时间较短,预计剂量不是很大的情况。如果释放时间较长,其隐蔽的效果会降低,此法是最简单方便的措施之一。但时间不能太长,一般不能超过12小时。

2、有组织、有秩序地撤离,远离放射源。撤离时,保持镇静,携带适量必用品,按照有关部门要求,有组织、有秩序地在指定时间开始撤离到指定地点,避免盲目行动,增加受伤的可能。对从沾染区撤出的人员,在接到专业人员发放放射性碘阻断药品预防时,应按时服药,不要不吃,也不要多吃。

其它措施与防核武器袭击所造成的放射性污染相同。

第五讲 对化学武器袭击、化学事故的防护

第一节 人们必须警惕化学武器的威胁

从我们居住环境,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空间,常常发生重大的化学事故。这是如何引起的呢?

19世纪以来,化学科学的迅猛发展,使得研究和合成新物质的领域大大拓宽,尤其对有毒物质的研究和利用引起全人类的关注。一是用于军事目的,制造具有大规模杀伤力的化学武器。另一方面,在工农业生产中,使用的某些原料有较强的毒性,它们在生产、贮存、运输和使用中,不慎失误,也能带来灾难性后果。

通常所说的化学威胁,是指战争时期由于化学武器的使用以及和平时期化学事故的潜在威胁。

1989年2月在法国巴黎召开了有149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参加的禁止化学武器大会。1997年4月29日,有169个国家签字,121个国家递交了批准书,由47届联大审议通过的《禁止化学武器公约》正式生效。《公约》规定,现有的化学武器要逐步销毁,对化学武器的研究、生产受到禁止。

几十年来,禁止化学武器的谈判一再进行,公约、法规一再制定,与此同时化学武器的研制、扩散和使用屡禁不止,化学武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人类的威胁依然存在。美、俄两个化学武器大国至今仍拥有7万吨以上的毒剂,他们一方面借口种种原因,拖延销毁工作,另一方面仍在秘密研制新型化学武器。

中国一贯旗帜鲜明地反对研制使用化学武器、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化学武器。中国是《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的原始缔约国。在我国政府为禁止化学武器作出不懈努力的同时,必须对化学武器的发展和扩散保持清醒的认识,做好各种准备。

第二节 化学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

化学武器是一种大规模杀伤武器,它的杀伤破坏因素又是怎样的?我们如何判断敌人施放了化学武器呢?

(一)化学武器的施放方式及外观景象

战争中以毒害作用杀伤人员、牲畜,或毁坏植物的有毒物质叫毒剂。装有毒剂并能施放毒剂的武器、器材统称化学武器。如装有毒剂的炮弹、炸弹、火箭弹、导弹、飞机布洒器、地雷等可用相应的运载工具发射、投掷、布洒。

化学武器使用时,爆炸声音小而低沉;飞机经过的地面和植物上有可见油状液体。战时如果发现突然出现大量气雾、烟尘,空气中有持续浓重异味,眼睛、呼吸道感到受刺激;动物出现异常,如鸟类飞行困难,鸡、羊等出现眨眼、瞳孔放大或缩小,流口水,站立不稳,抽搐等症状,并相继死亡;植物发生变化,花卉、树叶、草丛发生大面积变色或枯萎等。

上述外观景象,是我们通过“听、嗅、看、侦”确定敌人实施化学武器的依据。专业人员应同时竖立染毒边界标志牌,一般人员应立即采取防护措施。

(二)化学武器的杀伤破坏途径

从杀伤途径看敌人实施化学武器袭击以后,处于染毒区内的人呼吸器官是最重要的中毒通道,各种气态毒剂、毒剂蒸发和烟雾态毒剂都可通过呼吸道引起中毒;人员眼睛也是毒剂侵入的一个重要途径,多数呼吸中毒的毒剂同时也会伤害眼睛;毒性很强的沙林、梭曼、芥子气等毒剂可以通过皮肤或伤口引起人员中毒;误食染毒食品、接触被毒剂污染的物品和染有毒剂液滴的尘土,都可以使毒剂经消化道等途径吸收中毒。

从毒剂种类看,敌人施放的毒剂不同,其军事目的不同,对人员的杀伤破坏途径也就不同。

第三节 对化学武器的防护

当我们通过“听、嗅、看、侦”初步确定敌人实施化学武器后,就应该立即针对其杀伤途径,采取防护措施,以避免或减少伤害。那么,迅速、正确、有效的防护应该是怎样的呢?

一、个人防护的原则和方法

从毒剂侵入人体的染毒途径可以推测,对化学武器的防护的最根本的原则,应是阻隔毒剂侵入人体的多种途径,并紧急撤离染毒区救治。

此时正确的行动,应该是在及时保护自己的同时,采取各种方法向有关人员报警。个人防护主要包括:

(一)呼吸道防护  配有面具的人员应立即闭眼、停止呼吸,将面具迅速确实地戴好,在睁眼前要呼一口气;没有防毒面具的人员可使用事先自制的浸水、浸碱和包土颗粒的口罩、纱布、毛巾、手帕等简易器材防护呼吸道。这对任何一种毒剂的侵袭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皮肤防护  除了穿戴制式防毒衣外,还可利用就便器材进行防护,如需要通过染地域时,可利用雨靴对腿部进行防护,也可捆扎塑料布、帆布或毯子进行防护。若要通过染毒树林,可利用雨衣、油布等隔绝材料对全身进行防护(图5—2)。这对神经性毒剂和糜烂性毒剂的侵袭尤为重要。

(三)眼睛防护  在没有面具的情况下,可用自制简易防毒眼镜、改制的防风眼镜等对眼睛进行防护。这对任何一种毒剂的侵袭都是必须的。

在采取了上述防护措施后,应尽快朝迎风方向,避开洼地、丛林,离开染毒区。

二、集体防护的方法

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组织下,应该参与如下行动:

(一)撤离  组织染毒区人员进入人防工程进行防护。集体防护工程种类很多,如地道、掩蔽部、地下室等,或迅速组织撤离至安全区,安全区一般在逆风方向的高处。

(二)消毒  先用棉花和干净土块吸去皮肤上的毒剂液滴(吸擦时应防止染毒面积扩大),然后用专用的消毒药液擦拭消毒。没有专用消毒液时,也可用小苏打、肥皂水或大量清洁水冲洗。消毒越及时,效果越好。紧急情况下,冲洗眼、鼻、口可用大量清水或2%的小苏打水。此外,还必须组织人员对服装、水、食物、道路、建筑物进行消毒。

(三)急救  对中毒人员应按“先自救,后互救”的原则,根据中毒情况采取不同的救护措施。将中毒人员撤离现场,放置在能吸入新鲜空气的区域。保持中毒人员的安静、温暖。如有昏迷不醒的应该注射强心剂,不可用人工呼吸法,及时护送到医院急救。

常见的急救药物和使用条件

急救药物 适用毒剂 使用方法

解磷针、阿托品、氯磷定 神经性毒剂、含磷农药 在肌肉发达部位注射1-2支

解磷针,无解磷针时注射阿托品、氯磷定 硫代硫酸钠、抗烟剂 芥子气 中毒早期静脉注射,呼吸道损伤时吸入

亚硝酸异戊酯、亚硝酸钠、硫代硫酸钠 氢氰酸、氯化氰 压破安瓿,放在中毒人员面罩内吸入,可用5-6支静脉注射

抗烟剂 刺激性毒剂 吸入

乌咯托品 窒息性毒剂 静脉注射

依色林 毕兹 肌肉注射

第四节 对化学事故的防护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经常从报纸或广播中,得到许多由于化学危险品造成的集体中毒、大爆炸、燃烧的信息。从表面上看,往往是突然的、防不胜防的。其实,对化学危险品的使用、贮存、运输,只要按照科学的、规范的规则、程序进行,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一旦发生化学事故,我们又该怎样进行个人防护呢?

一、化学事故的形成原因

化学事故是指有毒物质或化学危险品在生产、贮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由于人为或其他原因引起泄漏、污染、爆炸,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和伤害的事故。

由于化学危险品种类繁多且有其特有的毒害作用,所以化学事故和化学武器袭击一样具有突发性强、扩散速度快、受害面广、持续时间长、后果复杂等特点。

化学事故的潜在威胁主要来自化学工业。一方面,由于工业布局不合理,很多城市的工厂与居民区混杂,化学危险品的生产工厂、运输单位设在人口高度密集的地区。加之有些工厂生产条件差、设施陈旧,这就为化学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给城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潜在威胁。另一方面,随着化学工业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化工产品数量猛增,已达到600万种以上,常用的也有7万种左右,其中约70%是有毒有害的。由于化学危险品品种繁多,性质复杂,因此,贮存和运输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爆炸、燃烧、泄漏等化学事故。

化学事故一旦发生,就会给社会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为防止化学事故的发生,世界各国在生产工艺、运输方式、管理制度等方面想了许多方法,力求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限度,然而化学事故发生防不胜防。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平均每年发生重大化学事故200起以上。我国也不例外,近年来,我国发生的比较大、引起多人中毒死亡和造成较大损失的化学事故平均每年都有10起以上。1993年“深圳市清水危险品仓库特大火灾爆炸事故”就给我国人民上了沉重的一课。

二、对化学事故的防护

正确的防护包括个人防护和集体防护。一旦确定或者怀疑化学毒气泄漏时,在及时防护好自己的同时,应采取各种方法向有关人员报警。

(一)个人防护

1.首先要了解自己学习、工作或居住地周围的地形、地貌、工厂和单位,注意附近可能存在的毒物和危险品的种类,了解它们泄漏、爆炸、污染后可能产生的后果。有针对性地准备好防护器材、药物。

2.了解和学会毒物和危险品泄漏、污染的判定方法,随时根据“听、嗅、看、侦”作出判断。

3.一旦发现毒物和危险品泄漏和污染,先自救,采取全面防护措施,尽快撤离危险区,并进行消毒。

(二)集体防护

1.组织撤离。救护人员应注意自身防护,进入现场必须穿着防护器材,控制毒物来源,阻断外溢,组织群众进行疏散。尽快将中毒者救离中毒现场,移至空气新鲜处,解开衣襟,脱去污染衣帽,使毒物不再进入体内。保持呼吸畅通,如呼吸困难立即供氧;呼吸停止,进行人工呼吸;心跳骤停,则进行胸外心脏按摩。

2.进行消毒。毒物污染皮肤,要用温水或清水彻底冲洗,有条件可用弱酸性或弱碱性水冲洗,特别注意皮肤褶皱处。

毒物进入消化道,若中毒者神志清醒,可用压舌板刺激咽部及舌根引吐,反复进行。误服强酸或强碱中毒不宜引吐,应先洗胃,绝不能用强酸或强碱中和,可服牛奶和蛋清。

中毒者昏迷时,舌应向前方,如装有假牙应移去,一边急救,一边送医院。

解毒药的使用,在医院或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

抢救过程中对中毒者应注意保暖。

第六讲 对生物武器的袭击、传染病的防护

第一节 人类面临生物武器威胁

我们忘不了抗日战争期间,日本“731”部队研制细菌武器残害中国人民的事实。我们还知道,艾滋病、疯牛病、口蹄疫对当今人类造成的灾难。通常人们把生物武器和传染病可能导致病原微生物大量地、突发得增殖,给人类社会和健康带来集中的伤害,称为生物威胁。

一、战争中使用生物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尽管围绕生物的研制和使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禁止生物武器大会上通过了禁止生物武器决议,并由1972年联合国大会审议通过了《禁止生物武器公约》,但是仍有一些国家秘密研制生物武器,日本至今对其在饿二次世界大战中,通过“731部队”研制生物武器屠杀中国人民的事实,竭力否认,其用意值得深思。美国不仅曾在侵略战争中对我国使用过细菌武器,并且至今还在研究基因武器。2001年7月25日美国在禁止生物武器国际会议上,仍在阻绕《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的实施。

一旦局部战争中使用生物武器,带来的威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战争中使用生物武器,直接导致的疫病发生;二是由于战争使生存环境严重恶化,人们难以防范和控制病原微生物对人体的侵害而导致的疫病流行。

二、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引发的传染病流行。

由于强烈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造成基本生活设施严重破坏,导致生存环境较长时间极度恶化,或由于预想不到的管理不善,形成多种病原微生物大量迅速繁殖和传播的条件,使得传染病蔓延,严重危害人和其他有生力量的生命和健康。

除了原有的伤寒、霍乱等传染病,又死灰复然外,新的传染病如革登热、艾滋病也在威胁人类。最近发生的疯牛病、口蹄疫、痒病,可能对人的生命和健康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第二节 生物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

生物武器也是一种有大规模杀伤力的武器,它与核武器、化学武器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呢?

一、生物武器的施放方式及外观景象

生物武器是由生物战剂及其施放器材构成的用以危害人畜健康的一种武器。生物战剂是指在战争中专门用来杀伤人畜,毁坏农作物的致病微生物和毒素。

(一)生物战剂的使用方式

生物战剂可装在多种兵器和器材中使用,基本方式有以下几种:

1.将生物战剂配置成气溶胶布撒

生物战剂气溶胶,就是将生物战剂的液体或干粉,通过飞机等布撒,分散成微小颗粒悬浮于空气中。它能随风飘移,污染空气、地面、食物,并能渗入无防护设施的地下工程。

2.投放带菌昆虫、动物和其他媒介物

传播生物战剂的媒介昆虫以蚊、蝇、蚤、蜱等最重要。如蚊、蝇可传播多种脑炎、霍乱、伤寒等,蚤可传播鼠疫。可将培养的带菌昆虫由飞机低空布撒,或装在“昆虫炸弹”空投。有时还可以直接布撒其他媒介物。

(二)施放生物武器后的外观景象

1.空情异常。敌机低空盘旋,机尾形成烟雾,投掷的炸弹声沉闷、闪光小等。

2.地情异常。地面发现特殊容器及弹壳、弹片,弹坑表浅,周围遗留液滴或粉末样物质;反常的动物、昆虫、羽毛和其他杂物。

3.虫情异常。投掷带生物战剂媒介时,可在地面发现昆虫、小动物等出现季节、场所、种类、密度、范围等方面的反常情况。如冬天突然发现大量的苍蝇,雪地上发现大量的跳蚤,山坡上发现鱼蚌、哈蜊和当地原来没有见过的动物或昆虫等。

4.疫情异常。突然发现地区性少见的传染病,如黄热病、脑炎等病或发生罕见的鼠疫、伤寒、霍乱等流行性传染病;突然发现大量病状相试的人或动物,或有大批人、畜死亡;发病季节反常,如霍乱等传染病在冬季大流行。

上述外观景象,是我们通过“听、看、侦”确定敌人施放生物武器的依据,并据此竖立生物战剂边界标志牌。

二、生物战剂的杀伤破坏途径

敌人施放生物战剂后,处于污染区的人员,吸入生物战剂污染的空气,可以通过呼吸道感染致病,如鼠疫、天花等;食用生物战剂污染的水、食物而得病,如霍乱等;生物战剂可直接经皮肤、粘膜、伤口进入人体,如炭疽杆菌等;被带有生物战剂的昆虫叮咬而致病。

生物战剂是活的病原微生物。它通过呼吸道、胃肠道、皮肤损伤等途径进入人体,在一定的部位寄生,靠人体组织中的养料生存,并大量繁殖,在繁殖过程中产生一些对人有害的毒素,破坏人体组织,使人患传染病。大多数人出现发热、头痛、全身无力、上吐下泻、咳嗽、恶心、呼吸困难、局部或全身疼痛等症状。

第三节 对生物战剂的防护

我们从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的染病途径可以推断,对生物武器的防护的最根本的策略,应是阻隔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的多种途径,并紧急隔离污染区救治。

(一)个人防护的方法

如果我们处于敌人施放的生物战剂污染区内,应根据当时具体条件,选用防护器材,主要抓好戴、扎、涂、服四件事。戴,即戴防毒面具、口罩或毛巾捂住口、鼻、戴手套、穿塑料衣、帽、胶靴等;扎,即扎好袖口、裤脚,将上衣扎在裤腰内,围好颈部;涂,即在身体暴露部位涂抹防虫油或驱虫剂;服,即直接接触生物战剂的人员,可服高效、长效预防药物。

(二)集体防护的方法

听到警报信号后,立即进入人防工事,因为人防工事内设有滤毒通风设施,对生物战剂有很好的防护效果。此外,对污染区人员还应采取如下措施:

1、隔离、封锁

对敌人施放生物战剂所造成的污染区和引起鼠疫、霍乱、天花等烈性传染病的疫区应及时警戒,实行封锁,禁止无关人员出入。对传染病人,进行隔离治疗。

2、消毒

被污染人员可淋浴或用肥皂水擦洗污染部位。用碘酒、个人消毒包擦拭,或用净水冲洗,都有一定效果。

受污染的仪器、衣物以及环境,可按图进行消毒。

3、杀虫、灭鼠

杀灭昆虫的方法可用打、捕、烧、熏或喷洒农药,使用药物时应注意安全。可采用打、扑、挖、灌及毒药灭鼠,使用鼠药时也要注意安全。

第四节 对传染病的防护

一、传染病及其发生原因

传染病不同于一般的疾病,不仅给患者本人的生命健康带来威胁,而且又能在人群中互相传播,暴发流行,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灾难,如鼠疫、霍乱、传染性肝炎、艾滋病等,都属于传染病。

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是由于病原微生物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生物媒介、气候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大量地、突发性增殖,并且依据一定的传染渠道广为流行。1988年,上海市民因食用不洁毛蚶,发生震惊中外的24万余人的甲肝暴发流行,人们至今记忆忧新。

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蔓延,是通过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相互依存,相互作用,造成流行。

传染源是指有感染的动物或传染病的人。

传播途径是指呼吸道传播、肠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将病原微生物侵入其它健康的人。

易感人群对传染病缺乏抵抗力的人群,最易受到传染。

二、在传染病区的防护

疫区,是指由于病原微生物原因而导致发生传染病的地区。它主要指相应的疾病患者在发病前后居住和活动的场所。

要有效地预防传染病的流行,关键在于控制和消除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因此在疫区采取卫生防疫措施,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控制传染源。不少传染病在发病以前就已经具有传染性,发病初期出现传染病症时,传染性最强。因此,对传染病病人,要尽可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防止传染源扩散。同时采取行动,消灭传播疾病的蚊、蝇、鼠、蟑螂等害虫。

(二)切断传播途径。尽量不与隔离人员和物品接触,注意包扎伤口,养成皮肤消毒习惯。保护好食物,不吃不洁净食品。进行个人呼吸道防护、防止吸入带菌空气。平时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身防护能力。

(三)保护易感染的人群。在传染病流行期间,要注意保护老人、儿童、体弱易病者,不要让易感染者与污染源接触;对易感染者进行预防接种,提高他们的免疫力。易感染者本人应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第七讲 人防工程与个人防护器材

现代战争是高技术的战争,为了防常规空袭、防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的袭击,首先是在敌人重点打击目标地区建设人防工程,以保证对人员的集体防护。二是必须制作和使用个人防护器材,在战时进行个人防护。这样,才能保存自己,进而有力地反击敌人。

第一节 人防工程

一、人防工程的构造和作用

在许多城市的地下或山体中,都建有人防工程,这些建筑有什么作用,怎样利用它?

(一)人防工程构造

人防工程是保障人民防空指挥、通信、掩蔽人员等免受或减轻核、化、生武器和常规炸弹杀伤破坏而专门建造的防护建筑。地铁、地下交通、地下商城、地下室、地道、坑道等均可改做人防工程。

按标准建设的人防工程是人员理想的防护安全设施,它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1、坚固的四壁和防冲击波的口部防护门。对核爆炸、炸弹爆炸所形成的冲击波和爆炸效应有一定的防抗能力。

2、在人防工事的头部,均有“三防”设施,主要有防护密闭系统、滤毒通风系统、洗消系统和核化自动报警系统等。

不但对各种杀伤破坏因素进行防护,而且保障工程内隐蔽人员对清洁空气和进出工程的需求。

3、内室建有防空指挥、通讯系统、掩蔽人员的生活保障系统。

二、人防工程的作用

人防工程在战时和平时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1、战时。人防工程能够保障在工程内的人员遇到核、化、生武器和常规炸弹袭击时的安全;保障党、政、军机关继续进行指挥;保证生产进行、医疗救护、物资储备,以保障人民生活和支援战争的需要。

2、平时。由于人防工程具有冬暖夏凉、节省能源、减少占地面积等特点而被广泛开发利用。利用范围主要涉及交通、储存、商业、生产、医疗等领域,以及地铁隧道、通道等。地下商场、文体娱乐场所、地下工厂、车间、地下养殖种植场等,也都促进了城市经济建设。

人防工程受法律保护,应按标准建设,不得擅自拆除,否则将受到法律制裁。

三、战时人防工程的使用

人防工程有较好的防护功能,能有效地保护人民生命安全,但使用不当,会造成意外伤亡。因此,要学习和掌握人防工程的使用要求和在工程内的行为规范。

(一)进入人防工程  平时要熟悉人防工程的入口,灾难发生时,携带好装有必备食品、物品、照明器材、防护器材等物资的应急包,在工作人员疏导下,迅速、有序、安静地从口部进入工程。在工程内无灯火时,一律靠右侧,用右手探摸墙壁行动。若遭毒剂或放射性污染条件下,穿着防护器材进入工程,要在人防工作人员指导下,经过洗消、通风、排毒后,方可进入工程掩蔽室,不得擅自行动。

(二)进入人防工程后  要服从命令,按指定位置坐卧,不随地吐痰和大小便,残余食物和腐烂物品要密封存放。保持安静,减少剧烈活动,禁止吸烟,尽量不用蜡烛等明火照明,以减少氧气消耗。不得擅自起动工事设备设施,以防造成伤亡事故。

在敌人实施核化生袭击时,人员不得出入工事,以防止外部染毒空气和放射性物质被带入工事。同一时间只能打开一道密闭门,染毒服装、装具应脱掉并放入脱衣间的密闭袋内,人员洗消、更衣后再进入内室。

(三)撤出人防工程  清理好自己周围的环境,携带好个人物品,特别是防护器材。由人防工作人员打开防护门,牢记地面行动的安全方向、注意事项。保持良好的纪律和秩序依次撤出,切忌蜂拥而出,以免在工程口部造成意外伤害。

第二节 个人防护器材

一、个人防护器材种类

个人防护器材是保护人员免受战争、灾害和事故各种杀伤因素直接伤害的器材。分为制式(专用)和简易两大类。

(一)制式个人防护器材

1、过滤式防毒面具  用于保护面部皮肤和眼睛,并将受污染空气过滤变成清洁空气。

2、防毒衣  有两截式或上下连接式。这种防毒衣能防所有的毒剂,即使毒剂液滴直接与防毒衣接触也没有关系。通常对梭曼、芥子气、维埃克斯等毒剂需要进行全身皮肤防护。

3、防毒斗篷、防毒靴套、防毒手套  均为局部皮肤防毒器材(图),这类器材适合于防护飞机布洒毒剂或放射性灰尘,使用一次后应立即用掩埋或焚烧等方法销毁。

此外,还配有个人防护盒,其中防磷片用于预防毒剂,解磷针、解磷鼻粉剂用于中毒急救,皮肤消炎剂用于皮肤消毒。个人防护盒必须在专业人员和医务人员指导下使用。

制式防护器材防护效果好,但数量有限,且多数只适宜成人。

(二)简易个人防护器材

1、简易呼吸道防护器材  有浸药口罩、简易防毒筒和带有面罩的简易滤毒罐。在浓度不高的染毒区,提供保护,通过染毒、沾染地带。

2、简易防毒眼镜  可用潜水镜、废旧眼镜或铁丝和棉布等制成,用于短时间保护眼睛。

3、简易皮肤防护器材  为保护手部皮肤免遭放射性灰尘和毒剂伤害,橡胶手套、皮手套和棉手套等都可使用。但医用手套和塑料薄膜不宜使用。

脚部可用劳保靴套、胶靴和长筒雨鞋,必要时可用布片、麻袋片、塑料片等耐磨柔性材料做成简易“绑腿”或穿皮裤扎紧裤脚进行下肢防护,均能收到一样的效果。

雨衣、皮衣服、防尘服或塑料布、帆布在紧急情况下,可用于保护身体。毯子、大衣、被子、雨伞等可用来保护全身,帽子、围巾可用来保护头部。

简易皮肤防护器材,防护效能低,离开毒区后应尽快脱掉。使用后的器材,要焚烧或深埋,以防止再次使用器材时二次染毒。

二、个人防护器材的使用

(一)防毒面具的使用

1、用前准备  能否正确、迅速地使用防毒面具,对发挥其正常效能影响很大。在使用面具前,要选配面具、检查面具、消毒试戴、气密性检查,以保证其处于待用状态,并随身携带。

2、佩戴  听到毒袭警报的信号时,应迅速将面具戴好。要领是:迅速闭眼,停止呼吸,双手配合将下头带与面罩之间形成的戴脱孔撑开,同时下颏稍向前伸出,用面罩先套住下颏,接着双手向上向后迅速移动,将面罩戴好。先深呼一口气,再睁眼,以排除面罩内的毒气。面具正确佩戴合格的标准是:眼窗中心位于两眼中央偏下,头带垫位于头的后上方,头带拉力适中。

当听到解除毒袭警报或专业人员下令脱面具时,才可将面具脱下。脱面具时,人员皮肤应避免与面具受染部位接触。

(二)防毒衣的穿脱

一旦听到毒袭警报,有防护器材的人员应立即进行全身防护。穿防毒衣的动作要领可概括为:卸、展、穿、戴四个字。

卸 卸下自己的物品和防毒面具、防毒衣。

展 左手扶防毒衣袋,右手打开袋取出防毒衣顺势向前展开防毒衣。

穿 两手撑开胸襟布,分别将左右腿伸入裤管,借两臂的上翻动作把防毒衣穿上,自上而下系好带子。

戴 戴防毒面具、衬帽,包好头罩,戴好手套

脱防毒衣时按相反顺序进行,要避免未染毒部位与染毒部位接触。

(三)防毒面具与防毒衣配合使用的要求

当面具、皮肤器材防护配合使用时,必须注意:

1、穿着顺序是应先戴面具后穿防毒衣,准备通过沾染地段时,常常是提前穿好防护衣、靴,进至毒区边界前戴面具和手套,为的是最大限度保存体力和作业能力。

2、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气密,佩戴时要注意气密,使用过程中保持稳定气密。

第八讲 地震与火灾

第一节 地震

地震和日常所见的风、雨、雷电一样,是一种经常发生的、极为普遍的自然现象。强烈的地震会引起地面的剧烈颠簸和摇晃,造成房屋、道路、桥梁、水库、堤坝的破坏倒塌等直接灾害。同时也会引起水灾、火灾、海啸、瘟疫等次生灾害。地震灾害被称之为“群灾之首”。为了减少地震对人类带来的巨大损失,我们需要学习和掌握一些防震抗震知识,提高自身防护技能,做到“临震不惧”,防范有力。

一、地震及其灾害

地震,亦称地动,是地壳剧变引起的地面运动。地球大致可分为地壳、地幔(中间层)和地核三部分。由于地球不停地运动,地球内部便产生了一股作用于岩层的巨大力量,当这些力量不断地积累、加强,使一些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到了岩层承受不住的时候,就会发生剧烈的破裂、错位,引起强烈的振动。这种振动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地震。

按照一般惯例,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的,叫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千米的,叫中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千米的,叫深源地震。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地震,发生在20—30千米的地壳内,属浅源地震。强烈地震,会直接或间接地造成破坏,酿成地震灾害。地震灾害可分为直接地震灾害、次生地震灾害(又叫二次灾害)、衍生地震灾害(又叫三次灾害)等。

(一)直接地震灾害,是指由于强烈地面振动及形成的地面断裂和变形,引起建筑物倒塌和损坏、造成人身伤亡及社会物质财富的损失。

(二)次生地震灾害,是指由于强烈地震而引起的火灾、震后流行疫病等。

(三)衍生地震灾害,是指由于人们缺乏对地震知识的了解,或者由于某些社会因素和心理影响等而造成的盲目避震带来的摔、挤、踩等伤亡以及地震谣言、谣传、误传而引起的停工停厂,人心浮动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而引起的灾害。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地震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等所造成的损失更甚于直接地震灾害。

二、地震震级与烈度

地震的震级在地震学上是被用来说明和衡量地震本身强弱或大小的一种量度。只与地震的能量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我国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震级标准,国际上称之为“里氏震级”。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的地震是8.9级。

地震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小于1级的地震是微震;1—3级称小震;3—5级称中等地震。人们有不同程度感觉而未造成破坏的地震,称为有感地震。凡能引起各种破坏的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

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震时地面和建筑物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判断烈度的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家具、物品和振动情况,房屋、建筑物受到破坏情况,以及地面破坏现象等来综合确定。目前,我国使用的是十二度烈度表。

中国地震烈度表(简要)

Ⅰ度、Ⅱ度 不易察觉

Ⅲ度    室内少数人有感

Ⅳ度    室内多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

Ⅴ度    室外多数人有感、门窗作响,墙壁表面裂纹

Ⅵ度    人站不稳,家禽外逃,器皿损坏、旧房损坏

Ⅶ度    房屋轻度损坏,烟囱损坏,地表裂缝

Ⅷ度    房屋多数损坏,道路少数损坏,地下管道破裂

Ⅸ度    房屋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倒塌

Ⅹ度    房屋倒塌,道路损坏

Ⅺ度    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

Ⅻ度    一切建筑物普遍损毁,地形剧变

震级和烈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如果把地震比作炸弹,炸药量就相当于震级,杀伤破坏力相当于烈度。因此,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区,会造成不同程度破坏,产生不同的烈度。离震中越近破坏程度就越大,烈度就高;离震中较远破坏小,烈度就低。通常用震中表示该次地震的破坏程度。震中烈度与震级大小、震源深浅都有关系。如果震源浅,同样的震级,震中区破坏较严重,震中烈度就高一些;如果震源深,震中烈度就低一些。

三、地震的前兆

地震,特别是强烈地震之前,总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人们把与地震发生有密切联系的异常现象称之为地震的前兆。

地震前兆总的可分为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两大类。所谓宏观前兆是指人的感觉器官能直接观察到或接触的自然界反常现象。如地下水异常、动物异常、天气异常、地声地光、小地震等。所谓微观前兆是人们不能直接感觉到,但借助仪器观察可发现的与地震有关的地球内部和表面的物理、化学的异常变化。如地壳变形、地倾斜、海平面升降、地下水化学成分变化、地震波传播速度改变,以及地应力、地磁力、地温、重力场等的变化等等。

(一)地下水异常

由于地下岩层受到挤压或拉伸,使地下水位上升或下降,或使地壳深部气体和某些物质随水溢出,而使地下水冒泡、翻油花、发浑、变味等。

(二)动物异常

由于动物在生存竞争中,有些器官感受外界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灵敏度极高,人们常利用动物的这些特点观察动物对地震前兆的异常反应。据调查综合震前有异常反应的动物达数十种,其中牲畜、家禽、穴居动物和水生动物的反应最容易观察到。

1.牲畜、家禽的反应。地震前1 – 2天,牛、马等大牲畜常出现赶不进圈,乱蹦乱撞,嘶叫不止,烦躁不安,惊恐慌乱,饮食减少等现象;猪、羊不吃食,烦躁不安,乱跑乱窜;狗狂叫不止,甚至对主人狂吠;鸡不进窝,惊恐不安;鸽子在震前数天惊飞不回巢;蜜蜂一窝一窝地飞走。

2.穴居动物的反应。老鼠反应最灵敏,在震前一至数天,老鼠突然跑光了,有的叼着小老鼠搬家。有些冬眠的蛇、田鼠爬出洞外,还有的蛇慌忙得爬到树上。

3.水生动物的反应。鱼惊慌乱跳,游向岸边,翻白肚等。

地震区的群众,根据动物的异常现象,总结出这样的谚语:

震前动物有前兆:

老鼠搬家往外跑,

鸡飞上树猪拱圈,

鸭不下水狗狂叫,

冬眠蛇虫早出洞,

鱼儿惊慌水面跳。

当然动物有反常现象,也不一定就说明要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我国山西临汾市在寒冬时节,各种昆虫、动物纷纷出洞,结果并未发生地震。因此,地震预报是根据收集到的多种地震前兆现象,结合专业地震台、站的地震仪器测定,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内部预测预报。当今世界上对于地震预报工作,还处于研究探索阶段。

四、地震时的个人防护行动

地震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结果。因此,地震的发生往往具有一定的突发生。由于地面震动而带来的房屋、建筑物的损坏和破坏,可造成工厂停厂,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损害。因此,我们应学习和掌握有关地震的防护知识,以便正确处置。

(一)室内应急防护行动

防地震伤害主要是防震坏建筑物震落物品的砸伤。如果有临震预报,应按政府通告进行,离开建筑物。但大多数情况下,地震是突然发生的。要在十几秒钟之内通过自己的应急行动,达到最好的防护效果,其方法是:一旦发生地震,若住在平房,且离门很近,则应冲出门外。如住在楼房,可以躲进跨度较小的房间,如卫生间或厨房,或设支撑三角形空间进行防护。要注意保护头部,以防异物砸伤;要用口罩捂住嘴和鼻子,身体低位。注意千万不要盲目跳楼、跳窗,以免摔伤或被玻璃扎伤;不要上阳台,不要去乘电梯,不要到处跑,不要随人流拥挤,这些地方容易崩蹋跨掉、发生挤压踩伤。特别是对于有感地震,尤其要防止盲目行动,要听从指挥,否则会造成更大的损失。所有室内人员在初震过后,都要尽快撤出至广场、公园空旷等地,以避余震。

在商场时一定要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千万不要慌乱拥挤,应避开人流,防止摔倒;并要把双手交叉放在胸前,保护自己,用肩和背承受外部压力。随人流行动时,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若在地下商场时,除了掌握好在普通商场时的防护动作要领外,还应主要要解开衣领,保持呼吸畅通。也可躲在柜台、框架物中,蹲在内墙角及柱子边,保护头部。若在电影院、体育馆等地方,可就地蹲在排椅下,用书包等物保护头部;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人防工程防地震的效果极佳,这是因为地震对城市建筑物的破坏和核爆炸冲击作用有许多相同之处,防护原理和防护方法也很相似。因此,只要来得及,应尽量进入人防工程防护。

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中,要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可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以防发生意外事故。要等车停稳地震过去后再下车。司机要关好车窗,不锁车门,并和同车人一起行动。

如果人员被埋在废墟里,则要设法移动身边可动之物,扩大空间,进行加固,以防余震。这时不要使用明火,防止易燃气体泄漏爆炸。要捂住口鼻,防止附近有毒气泄漏。然后找机会呼救,等待救援。

(二)室外人员的应急防护行动

地震发生时正在室外的人员,应双手交叉放在头上,最后用合适的对象罩在头上,跑到空旷的地方去。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特别是有玻璃的高层建筑物、烟囱、水塔、广告牌、路灯、大吊车、砖瓦堆、水泥预制板、油库、危险品仓库、立交桥、过街天桥等。还要注意避开危旧房屋、狭窄的街道等危险之地。

地震时正在郊外的人员,应迅速离开山边、水边等危险地,以防滑坡、地裂、涨水等突发事件。骑车的下车,开车的停车,人员靠边行走。

(三)平时的防护应急准备工作

当政府有短期预报或临震预报后,人们应立即行动起来开始应急准备。主要工作:一是在家里或学校内采取安全加固措施。例如加固立柜防止倾倒,固定柜门,防止物品掉下伤人;用透明膜�